
隨從佐吏;隨身的差役。《太平廣記》卷一八6*九引 唐 胡璩 《譚賓錄·封常清》:“ 常清 為 仙芝 傔…… 仙芝 見判官 劉眺 、 獨孤峻 等,遂問曰:‘前者捷書,何人所作?副大使何得有此人?’ 仙芝 曰:‘即傔人 封常清 也。’”《金史·熙宗紀》:“丁卯,詔文武官五品以上緻仕,給俸祿之半,職三品者仍給傔人。” 明 危素 《文獻黃公神道碑》:“惡少年持梃從者幾百人,公遇諸野,詰傔人曰:‘弓卒額止三十,安得此曹耶?’”《續資治通鑒·宋太宗端拱二年》:“臣按諸軍傔人舊日給米二升,今若月賦錢三百,是一鬥為錢五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傔人漢語 快速查詢。
“傔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基本釋義
根據權威字典解釋,傔人(拼音:jiān rén)指“隨從佐吏”或“隨身的差役”,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員或權貴身邊的輔助人員。
語境與用法
與其他詞彙的區分
需注意與發音相近的“旊人”(fǎng rén)區别,後者指“捏土為瓦器之工”,屬于手工藝職業,與“傔人”的隨從職能無關。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使用案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傔人》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被人雇傭為侍從或仆人的人。通常用于古代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形容一些身份低微的人。
傔人的部首是「亻」,屬于偏旁部首。「亻」是表示人類的象形部首。
傔人總共有11劃。
傔人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爾雅》一書中。在這本古代漢語辭典中,傔人被定義為負責侍奉、服侍貴族或富人的人。
傔人的繁體字為「僇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傔人曾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如「僇」、「壍」、「瞖」等。這些寫法在今天已經不再常用。
1. 古代傔人在主人身邊負責照料他們的日常生活。
2. 這位貴族雇傭了一名傔人來管理家務事。
傔人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因其含義較為特定,主要以單獨使用為主。
傔人的近義詞有仆人、傭人。
傔人的反義詞是主人,指雇傭傔人的那一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