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晩夏的意思、晩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晩夏的解釋

夏末。指農曆六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晩夏是漢語中對季節階段的特定表述,由“晩”和“夏”二字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晩”同“晚”,表示時間靠後或接近末尾,“夏”指四季中的第二季。因此,“晩夏”字面含義為夏季的末尾階段,具體指農曆六月至立秋前的時段,與“孟夏”“仲夏”形成時間遞進關系。

從漢字構形分析,“晩”字從日、免聲,《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日加申時”,即太陽西斜的黃昏時分,引申為時間較遲;“夏”字甲骨文象人首與手足俱全之形,《爾雅·釋天》注“夏為朱明”,象征萬物繁茂。兩字組合後,“晩夏”既包含自然時序特征,又承載着農耕文化中觀察物候的傳統智慧。

在文學語境中,晩夏常與特定意象關聯。如《全唐詩》中白居易《晚夏閑居》寫道“晩夏猶炎熱,園林獨冷靜”,通過氣候特征烘托季節氛圍。現代氣象學則将晩夏定義為北半球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此時太陽直射點南移,晝夜溫差逐漸增大,符合《中國氣候特征研究》中關于季風氣候階段性變化的描述。

該詞存在“殘夏”“末夏”等同義表述,但“晩夏”更具書面語色彩。參考《漢語季節詞彙曆時演變研究》,自唐代起“晩夏”便穩定存在于典籍中,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及學術領域,日常口語中則傾向使用“夏末”等通俗說法。

網絡擴展解釋

“晩夏”是一個描述季節交替的詞語,具體含義如下:

1.基本含義

指夏季的末期,即夏末秋初的過渡階段。此時天氣開始轉涼,但仍保留夏季的餘熱,植物逐漸呈現初秋的特征,如樹葉變黃等。根據農曆,晩夏對應農曆六月(公曆約7月至8月初),而公曆上多指8月底至9月初。

2.文學與詩詞中的應用

唐代詩人駱賓王在《晚泊江鎮》中寫道:“荷香銷晚夏,菊氣入新秋”,通過描繪荷花凋謝、菊花初綻的景象,表現夏秋之交的自然變化。杜審言的詩句“雨餘清晚夏”則進一步印證了晩夏時節雨後清爽的氣候特點。

3.其他相關解釋

4.氣候特征

晩夏的典型特征是晝夜溫差增大,白天炎熱,夜晚涼爽,自然界呈現“夏秋共存”的過渡狀态,如蟬鳴減弱、農作物成熟等。


“晩夏”主要用于文學或日常表達中,既可指具體時間段,也可借景抒情。如需更完整的詩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全唐詩》或相關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藹如不甯稱托春渚出頭椽兒先朽爛淡薄貂侍鼎鼎有名洞案短衫餓喙輀翣鵝溪白放賬鼓角齊鳴過先韓壇寒魚戶樞不蝼交食積負季孟靜言庸違金氣急驟客兵孔彰括辣靈笈臨職亂嗣漫長免稅商店民事責任木曜納污藏疾霹靂砧平步青霄铍掩氣短青疏衽席無辯散賤設處誓券順非而澤搜搔索詐邰棄他侬逃難特典天閃天真爛熳挑三檢四頽節頑質缊絮夏耕先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