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含怒的意思、含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含怒的解釋

[in anger] 心懷怒氣

詳細解釋

(1).心懷怒氣。《書·無逸》:“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漢書·朱建傳》:“今日 辟陽侯 誅,旦日太後含怒,亦誅君。” 葉聖陶 《城中·搭班子》:“ 澤如 的臉漸漸泛紅了。泛紅的緣故又像是害羞,又像是含怒,總之感情被激動了。”

(2).隱忍憤怒而不發作。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下:“今以刺譏大臣,指訐時政,而不少含怒,重加譴謫,臣深為陛下不取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含怒”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心懷怒氣但未直接發作的狀态,常見于古典文獻和現代文學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用法

  1. 基本含義
    “含怒”指内心懷有憤怒情緒,但未直接表露或爆發。這種狀态常帶有隱忍、克制的意味,如《書經·無逸》中“不啻不敢含怒”即體現壓抑怒氣的态度。

  2. 語義延伸

    • 隱忍未發:如宋代《儒林公議》提到“不少含怒”,強調隱忍不發作的特點。
    • 情緒外顯的鋪墊:清代袁枚詩句“美人含怒奪燈去”則通過動作間接表現怒氣。

古籍出處

現代文學應用

葉聖陶在小說《搭班子》中描寫人物“含怒”時的表情變化,通過“泛紅的臉”等細節展現隱忍的憤怒。

“含怒”既可用于描述情緒克制的古典語境,也適用于現代文學中細膩的心理描寫。其核心在于“内心有怒”與“隱而不發”的結合,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情感強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含怒的意思

含怒是指内心充滿憤怒、憤懑的情緒,表現出對某事或某人的不滿或憤怒。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含字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kǒu,口部),⼦(zǐ,子部),⼝(kǒu,口部);共有10畫。

來源

含字最早出現在《楚辭》中的《蔔居》一篇,文中有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其中“顧我複我”一句即引用了“含”字。

繁體

含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含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當時寫作“㐂”,發音為“gǎn”,意為包含。

例句

他含怒地看着對方,沒有說一句話。

組詞

含怒可組成的詞語有含怒欲狂、含怒不語等。

近義詞

憤怒、生氣、惱怒。

反義詞

喜悅、滿意、愉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