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拙戆直。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侯元》:“ 元 素惷戇,至是一聽不忘。” 明 唐順之 《石湖王傳辱觀拙集見贈長句二十三韻奉答》:“謂餘朋舊往復書,惷戇頗比他山石。”
“惷戆”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拆解為單字并結合語境理解:
“惷”的含義
“惷”是“蠢”的異體字,讀作chǔn(非中标注的“bó”),意為愚笨、遲鈍,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亂也”,後引申為愚昧無知。
“戆”的含義
“戆”為多音字,此處讀作gàng,指性格耿直而魯莽,帶有固執、不圓滑的意味,如《荀子·大略》中“悍戆好鬥”即形容此特質。
“惷戆”的整體意義
組合後形容人愚笨且固執,既指智力上的遲鈍,又指性格上的迂直不通融,常見于古漢語或方言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例如:“他雖惷戆,卻有一片赤誠。”
注意:中拼音标注有誤,需以權威字典為準。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字典》或《辭源》等工具書。
《惷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遲鈍,愚笨,指人思維和行動遲緩,不靈活。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智力和反應能力較差。
《惷戆》的拆分部首是心字底部的恭字旁,表示與心有關;它的拆分筆畫是11畫。
《惷戆》的來源較為模糊,繁體字為「惷戆」。這兩個字在現代漢字中較為罕見。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惷戆》這個詞,一些古代文獻中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寫法,但目前并無确切的資料來表明。
1. 這個學生雖然很努力,但因為思維遲鈍,成績一直不太理想。
2. 由于對技術一竅不通,他總是在同樣的問題上犯錯,看起來有些惷戆。
惷戆沒有常見的組詞。
近義詞可以有多個,如愚笨、遲鈍、呆笨等。
反義詞可為聰明、敏捷、機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