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府考的意思、府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府考的解釋

府試。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京兆府考而升者,謂之等第。” 明 李贽 《覆夏道甫》:“ 江鼎甫 府考無名,想時未到耳。”《儒林外史》第十六回:“﹝ 匡超人 ﹞到府,府考過,接着院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府考"是明清科舉制度中的重要環節,指由各府級行政單位主持的初級科舉考試,屬于地方性人才選拔機制。該考試通常在縣試之後、院試之前舉行,主要考核《四書》義理、試帖詩與經史策論,合格者可取得"童生"資格參加省級學政主持的院試。

根據《中國科舉制度通史》記載,府考具有嚴格的考務規程,主考官由知府擔任,考場設在府治所在地,考生需提供三代履曆擔保。考試内容側重儒家經典的應用能力,要求"文理平通者取錄,文辭浮豔者黜落",體現了選拔實用型官吏的考核導向。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特别指出:"府考乃士子進身之階,其制嚴而法密,所以杜僥幸、拔真才",強調該制度對維持官僚體系素質的關鍵作用。

現代語言學研究顯示,"府"作為行政區劃單位,在構詞法中常與行政職能結合,如"府衙""府試","府考"即延續這種構詞規律,特指府級行政主體實施的考核行為。《中國曆史大辭典》将"府考"定義為"明清時期由知府主持的科舉預備考試",其曆史定位介于縣級初選與省級統考之間,承擔着人才梯隊篩選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府考”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考試形式,具體指“府試”,屬于科舉初級選拔的重要環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性質
    府考即府試,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童試”階段中的第二級考試,由各府(或直隸州)的知府主持。考生需先通過縣試,才有資格參加府試。

  2. 考試流程與内容

    • 流程:府試通常在縣試次年的四月舉行,考試形式與縣試類似,但保結的廪生需增加一名。
    • 内容:以八股文、試帖詩為主,側重儒家經典和時政策論。
  3. 曆史沿革

    • 唐代已出現類似府試的選拔,如《唐國史補》記載“京兆府考而升者,謂之等第”。
    • 明、清時期制度化,如《儒林外史》提到“府考過,接着院考”,表明府試通過者可參加更高一級的院試。
  4. 作用與意義
    府試是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關鍵步驟,通過者可進入官學學習,并參加鄉試(省級科舉考試)。

  5. 文獻例證
    明代李贽的《覆夏道甫》提到“江鼎甫府考無名”,反映當時府試的落榜情況。

總結來看,“府考”是古代科舉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關鍵考試,其制度設計和曆史實踐體現了科舉選拔的層級性與嚴格性。

别人正在浏覽...

安身立命白皮八六子半上日晝草垛長年陳疇寵待齼夏賜馔撮抄頂梁骨二重性二重奏粉定佛草富才膏唇試舌告勞隔蓦鼓包鼓架家烈檢卷驕溢鯨鯊禁鼓拘榷魁毅壘舍令公鸬鹚酒蒙吏妙想天開魔境木齒丹囔鼻霹靂楔鋪行其來有自球寒歧雜诠貫鵲不踏冉弱膳宰石方釋獲世教熟語肆訾陶學士通疎投間抵隙秃寶蓋渥彩武象象服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