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炳靈寺石窟的意思、炳靈寺石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炳靈寺石窟的解釋

中國 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位于 甘肅省 永靖縣 西南35公裡的 小積石山 中。炳靈為藏語譯音,是“十萬佛”之意。現存主要窟龛集中在 下寺溝 西岸南北長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附近的 佛爺台 、 洞溝 、 上寺 等處,也有零星的窟像和壁畫。較完整的窟龛共有195個。遺存的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軀,壁畫900餘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石碑1通,墨書或刻石紀年銘文6處。第169窟中的“ 西秦 建弘 元年”造像題銘,是目前全國石窟中最早的題記。據文獻和洞窟發願文記載,開窟始于 西秦 , 北魏 、 北周 、 隋 、 唐 諸代續有建造。 宋 、 西夏 、 元 、 明 各代,也有修建活動。 明 以後逐漸湮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炳靈寺石窟是位于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35公裡處黃河北岸小積石山中的一處重要佛教石窟藝術遺址。其名稱含義可從漢語詞源、曆史沿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漢語詞義解析

  1. “炳靈”釋義

    “炳”本義為光明、顯著(《說文解字》:“炳,明也”),引申為昭著、輝煌;“靈”指神靈、佛力(《廣韻》:“靈,神也”)。“炳靈”合稱意為“光明顯赫的神佛”,源自藏語“十萬佛”的音譯(“十萬”為虛指,表無量佛法),故又稱“十萬佛窟”。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23頁;藏傳佛教術語考釋。

  2. “寺”與“石窟”

    “寺”原指官署(如鴻胪寺),後專指佛教寺院;“石窟”即依山開鑿的佛教修行場所。“炳靈寺石窟”整體意為“供奉無量光明佛的洞窟寺院”。

    來源:《辭海》(第七版)“石窟寺”詞條。


二、曆史與藝術價值

  1. 開鑿背景

    始鑿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現存窟龛216個,造像776尊,壁畫約1000平方米。其169窟存有中國石窟最早的紀年題記(“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印證了五世紀佛教藝術的成熟。

    來源:敦煌研究院《中國石窟藝術精粹·炳靈寺卷》;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炳靈寺石窟考古報告》。

  2. 藝術特征

    • 早期造像(西秦、北魏):受犍陀羅風格影響,佛像高鼻深目,衣紋貼體(如169窟無量壽佛)。
    • 唐代鼎盛:造像比例勻稱,神态慈祥(如171窟彌勒大佛,高27米),體現盛唐氣象。

      來源: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學者常書鴻《敦煌藝術與西域文化研究》。


三、文化地位

  1. 絲路佛教樞紐

    地處“唐蕃古道”與“絲綢之路”交彙點,融合漢傳、藏傳佛教藝術,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實證。

    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申遺文本。

  2. 學術研究标杆

    其西秦題記為石窟斷代提供關鍵坐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及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

    來源: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國家文物局官網。


權威參考文獻

  1. 敦煌研究院. 《炳靈寺石窟》[M]. 文物出版社, 2018.
  2. 甘肅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甘肅省志·文物志》[Z].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6.
  3. 國家文物局. 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12年更新)[EB/OL]. http://www.ncha.gov.cn, 2012.
  4. 季羨林. 《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M].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論及絲路佛教傳播)

(注:部分學術著作無公開電子鍊接,建議通過國家圖書館或高校數據庫獲取全文。)

網絡擴展解釋

炳靈寺石窟是中國重要的佛教石窟藝術遺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地理位置

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35公裡的小積石山大寺溝内,地處黃河峽谷的懸崖峭壁之上。

二、名稱含義

三、曆史沿革

四、藝術特色與價值

五、文化遺産地位

總結來看,炳靈寺石窟不僅是佛教藝術的集大成者,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與絲路曆史的見證。其名稱、地理位置和藝術特征均體現了漢、藏、羌等民族的文化互動。

别人正在浏覽...

薄媚才局乘軒鶴道亡叮咬低趄帝運頓腹之言惡勢力房産飯齊發祉分口複次狗咬耗子詭宄歸俗歸正首邱衡管合響薨背華節環裂積儲雞公車駿茂馂羞恪固寬仁大度鹍弦剌犮兩口子良馬柳花呂公毛驢明漪蜜勿磨鉛牡桂佞佛乾豆腐曲照入骨相思如獲至珍塞管山陲山炭試才受田嘶喊死祿退概外鈔僞國我相香幾笑料夏羊攜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