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吏的意思、散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吏的解释

闲散的官吏。指有官阶而无职事的官员。《后汉书·胡广传》:“ 广 少孤贫,亲执家苦。长大,随辈入郡为散吏。” 唐 李颀 《裴尹东溪别业》诗:“清欢信可尚,散吏亦何有。” 宋 范仲淹 《酬滕子京同年》诗:“ 谢 家风雅若为酬,散吏方躭海上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散吏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特殊职官称谓,其核心含义指“无固定职事的官吏”。该词由“散”与“吏”二字构成复合词,“散”取《说文解字》“分离、闲散”之义,“吏”据《周礼·天官》定义为“治人者”,整体表达闲职官员的属性。

从职官制度史角度考察,散吏最早见于汉代官制,《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的“散骑”属官即为雏形。唐代杜佑《通典·职官典》明确记载:“凡散官,皆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本唯得衣散官之服而已”,说明这类官职具有荣誉性质。宋代官制发展出系统的寄禄官体系,散吏制度趋于完善,《宋史·职官志》载有“散官二十九阶”的详细品秩划分。

在具体职能层面,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指出:“散官者,有阶无职”,揭示其本质特征。这类官吏多用于安置年老功臣、储备人才或作为官员考课迁转的过渡性职位,如《唐六典》记录的“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等散阶。现代汉语语境中,该词已退出日常使用范畴,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本文释义参考自国家新闻出版署备案的《汉语大词典》在线版、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官制辞典》及《二十四史》职官志相关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散吏”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指有官阶但无固定职事的闲散官吏,属于古代官僚体系中地位较低或职务不稳定的群体。他们虽有官员身份,却无实际政务职责,常见于临时派遣或候补状态()。

二、词源背景

  1. 历史文献依据
    最早见于《后汉书·胡广传》记载:“广少孤贫,亲执家苦。长大,随辈入郡为散吏。”唐代李颀、宋代范仲淹等诗人亦在作品中提及,如“清欢信可尚,散吏亦何有”()。
  2. 官职分类
    古代将官员分为“职事官”与“散官”,前者有实际职务,后者仅有虚衔。散吏多属“散官”范畴()。

三、特征与职能

四、现代引申

当代语境中可借喻职位边缘化或缺乏实权的人员,例如形容企业或组织中挂名无权的角色()。

别人正在浏览...

帮骽鄙闇辨似笔到笔盒碧落産后风村父老打救打瓦柢梧地学通论东鲁斗队短褐袍端切肥脯风量分化高弦圭顿汗沟横抢硬夺疆外见赏囏屯讦谏金戈铁甲距踊醵资两榜瞭眊马侩美声唱法麽陋平波剖心扑满呛劲欺猾起建青服秦楼阙观善果舍筏生面神马甚莫食卓属连素貌塘泥婑堕现场现代五项香槽显验掀擢胁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