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兇神。古代迷信說法,人死後變為“煞”,即“喪煞”。至期回喪家,稱“回煞”或“歸煞”。是日家人當外出避之。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避煞之説,不知出於何時。按, 唐 太常博士 呂才 《百忌曆》載《喪煞損害法》,如巳日死者雄煞,四十七日回煞;十三四歲女,雌煞,出南方第三家。煞白色,男子,或姓 鄭 、 潘 、 孫 、 陳 ,至二十日及二十九日兩次回喪家。故世俗相承,至期必避之。”《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 焦榕 道:‘看這模樣,必是觸犯了神道的,被喪煞打了。’”參見“ 回煞 ”。參閱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
“喪煞”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
基本含義
指古代迷信中認為人死後化作的“兇神”,稱為“喪煞”。根據習俗,其會在特定日期返回喪家(即“回煞”或“歸煞”),此時家人需外出躲避,以免沖撞。
曆史記載
唐代呂才《百忌曆》記載了“喪煞損害法”,如巳日死者為雄煞,四十七日後回煞;年幼女性死者為雌煞,需避南方第三家等。
形容極度悲傷或驚訝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使人精神萎靡、喪失鬥志”的情緒狀态,源自對“煞神”的恐懼延伸。
文學作品引用
《醒世恒言》中曾用“被喪煞打了”描述角色因觸犯神靈而遭遇不幸的情景。
在傳統命理中,“喪煞”被視為一種與災禍相關的煞氣,可能影響健康、事業等。需通過分析八字識别,并采取風水或儀式化解。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吹劍四錄》《百忌曆》等古籍原文。
《喪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失去生機、消沉無力,形容人情緒低落、無精打采的狀态。
《喪煞》由“⺣”(肉)作為部首,具有4個筆畫。
《喪煞》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喪”是指人喪失,煞則是指除去、消失。整個詞彙意指人失去了活力,情緒低落。常用于描述疲憊、心灰意冷的狀态。
在繁體漢字中,《喪煞》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喪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具體的古代寫法我無法得知。
1. 我這幾天心情低落,整個人就像是喪煞了一樣。
2. 這個雨季的連綿陰雨讓人感到十分喪煞。
喪心病狂、頹喪、喪失、失落
沮喪、消沉、郁悶、萎靡
振奮、興奮、高昂、得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