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賦的意思、七賦的詳細解釋
七賦的解釋
指五谷和桑、麻。 漢 揚雄 《法言·問道》:“五政之所加,七賦之所養,中於天地者為中國。” 李軌 注:“七賦,五穀桑麻也。”
詞語分解
- 七的解釋 七 ī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專業解析
七賦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與文學體裁的雙重概念,在曆史文獻中具有兩種釋義:
一、經濟制度範疇
指漢代确立的七類國家稅收,主要記載于《漢書·食貨志》。具體包括:
- 田賦:按土地面積征收的農業稅
- 口賦:十五歲以下未成年人繳納的人頭稅
- 算賦:成年勞動力繳納的丁稅
- 更賦:替代徭役的賦稅
- 戶賦:按戶籍征收的附加稅
- 鹽鐵稅:官府專營收入
- 市租:商業交易稅
該制度在漢武帝時期形成體系,成為中央集權財政的重要支撐(來源:中華書局《漢書》校注本)。
二、文學創作範疇
唐代文學理論提出的七種賦體寫作範式,見載于《文鏡秘府論》:
- 古賦:仿效先秦楚辭體例
- 俳賦:講究對仗工整的骈賦
- 文賦:散文化議論體賦
- 律賦:科舉考試規定的格律體
- 俗賦:民間說唱結合的通俗賦
- 大賦:鋪陳叙事的長篇賦
- 小賦:抒情言志的短篇賦
該分類對宋代《文苑英華》的文體劃分産生直接影響(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網絡擴展解釋
“七賦”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主流解釋)
指五谷和桑、麻,屬于古代農業相關的術語。該解釋源于漢代揚雄的《法言·問道》:“五政之所加,七賦之所養,中於天地者為中國。”
-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豆(不同文獻對具體種類的記載略有差異)。
- 桑、麻:古代重要的紡織原料,桑葉養蠶制絲,麻纖維用于織布。
此含義反映了古代中國以農耕經濟為核心的社會結構,強調糧食與紡織原料對國家的重要性。
二、延伸含義(較少見)
少數文獻(如)提到“七賦”可形容文采華美的詩文,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資料中未明确提及。可能因“賦”本身是一種兼具韻文與散文的文體(如漢賦),後人引申出對文采的贊譽,但需注意此解釋的文獻依據相對有限。
補充說明
- 詞源背景:漢代賦稅制度中,“賦”常指農業稅,“七賦”可能關聯當時的稅種分類,但具體劃分已不可考。
- 權威差異:高權威網頁(如漢典、滬江詞典)均以“五谷桑麻”為核心釋義,建議優先采用此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暗戰白鶴晾翅爆肚兒寶翰巴斯德哺露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程業酬證垂仁出苗攢心盒子代課丹木燈火店登僊丁漕度歲杜紫微二哲藩部撫襟绀幡冠蓋雲集鹳啄古春古驿夯鐵之夫黃簾穢莽角抗階級性驚肅齑黍拉拉雜雜雷師騄耳旅腸扭撚判斷力飄洋航海婆兒氣普進乾維起慄閃電窗社會科學設疑書帖松庭碎役太陽角馱馬為什麽嗚囔降魔杵陷馬坑蕭律鞋幫唏裡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