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同辭的意思、同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同辭的解釋

(1).謂用語、稱號相同。《公羊傳·隱公七年》:“《春秋》貴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 何休 注:“若繼體君亦稱即位,繼弑君亦稱即位。” 徐彥 疏:“謂美惡不嫌者通其同辭,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辭也。”《漢書·叙傳上》:“十餘年間,外内騷擾,遠近俱發,假號雲合,鹹稱 劉 氏,不謀而同辭。”

(2).猶言異口同聲。意見一緻。《國語·晉語九》:“﹝ 閻明 叔褒 ﹞同辭對曰:‘吾小人也。貪,饋之始至,懼其不足,故歎。’”《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明年春,復欲出軍。諸大臣以為數出罷勞,同辭諫 恪 , 恪 不聽。”《晉書·元帝紀》:“冠帶之倫,要荒之衆,不謀同辭者,動以萬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同辭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漢語大詞典》将其歸納為以下三種主要義項:

  1. 指共同的話語或一緻的言辭

    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多人對某事的統一表述。例如《左傳·莊公十二年》載:“宋人皆同辭以對”,即宋國衆人以一緻言辭應答。此用法強調群體表達的一緻性,多用于曆史叙事或政論場景。

  2. 指文辭、措辭的趨同性

    在文學批評領域,“同辭”可指不同文本中相似的語言表達方式。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論及:“諸子之言,雖殊途而同辭”,說明不同學派雖思想各異,但存在語言形式的共通性。

  3. 作為修辭學的特殊術語

    在訓诂學中,“同辭”特指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多義現象。近代語言學家楊樹達在《詞诠》中解析:“‘之’字同辭而異用,或為主謂間隔,或為賓介相承”,闡釋虛詞的多功能性。

學術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同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用語或稱號相同
    指不同語境下使用相同的詞語或稱謂。例如《公羊傳·隱公七年》中提到“美惡不嫌同辭”,即《春秋》中不避諱用相同詞彙描述不同性質的事件。這一用法強調語言表達的統一性,尤其在曆史文獻中常見。

  2. 異口同聲,意見一緻
    表示多人對某事的看法或表述完全一緻。如《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記載,大臣們因反對頻繁出兵而“同辭谏恪”,即集體表達相同意見。


二、詳細解釋與例句

  1. 語言表達的統一性

    • 《漢書·叙傳上》提到“鹹稱劉氏,不謀而同辭”,說明不同群體未經商議卻使用相同稱謂。
    • 現代用法示例:新聞報道中可能用“同辭”描述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相似措辭。
  2. 群體意見的一緻性

    • 《國語·晉語九》中,閻明與叔褒面對質問時“同辭對曰”,體現兩人回答完全一緻。
    • 現代示例:政府官員對政策調整“異口同辭”表示支持。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公羊傳》《漢書》等文獻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倍言貝裝邊畧辯數标的補天柱地裁整禅思超乎尋常乘踐崇配從行催妝貸負德句鄧師東龜東西南北蹲銜度紙翻江倒海縫織伏伏臘臘服服貼貼構締骨鲠在喉海貝號訴橫挑鼻子竪挑眼哄動華薦賈服煎聒講藝夾袢吉甫頌鲸鐘開放兩榜進士領事隆頹剽捍殍殣千斤頂謙損啟疆青陵侵惱腃發軟脂酸薩杭傷恻上進心神禽溲面探海燈提攝閑日韅靷西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