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品評。《後漢書·黨锢傳序》:“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覈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 宋 歐陽修 《國學試策》之一:“ 劉蕡 述兵農之大略, 微之 以才識而中科,然品覈其言詞,由有司而考第。” 章炳麟 《箴新黨論》:“新黨雖多諂曲,而品覆公卿,裁量執政,猶其所優為者。”
“品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品覈”意為評論、品評,尤其指對人物或事物的細緻評判。例如在曆史文獻中,常被用于對公卿、執政者的德行或政策進行評價。
經典文獻記載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政治、學術語境,帶有嚴肅的批判性,常見于史書、策論等文體。
“覈”為“核”的異體字,故“品覈”也寫作“品核”,兩者含義相同。
可譯為comment and evaluate,體現“評論”與“審察”的雙重含義。
“品覈”是古代漢語中具有批判性質的評價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品覈(pǐn jǐ)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某事物的鑒賞和評定。
品覈的部首是口(kǒu),總共有12個筆畫。
品覈是由品和覈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品表示鑒賞、評定,覈表示校對、核對。合在一起表示對事物進行評定和校對的意思。
品覈的繁體字為品覍。
在古代漢字中,品寫作“囗品”,覈寫作“貉+手”。這兩個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
1. 老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品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2. 在藝術品展覽中,參觀者可以進行品覈,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
品鑒、品評、評覈、鑒賞、評定等。
鑒賞、評定、評價等。
隨意、漫無邊際、不加鑒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