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阿育王的意思、阿育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阿育王的解釋

梵語。或譯作 阿輸迦 。意為 無憂王 。為古 印度 名王 旃陀羅笈多 之孫, 賓頭沙羅 之子,初奉婆羅門教,後皈依佛教,崇佛教為國教。頒布許多以佛教治國的敕令,刻在山岩或石柱上,并派人到國外傳教,對以後佛教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 阿育王 壞七塔,作八萬四千塔,最初作大塔,在城南二裡餘…… 阿育王 于此作 泥梨城 。” 範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公元前三世紀中,有 阿育王 信奉佛教,供養僧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阿育王(अशोक,Aśoka)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漢語譯名源自梵語音譯,又作"阿輸迦""無憂王"。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國王,以護持佛教、推行仁政著稱"。

從漢語詞源學角度分析,"阿"為音譯前綴無實義,"育"對應梵語śoka(憂),引申為"無憂"的意譯。這一雙音節譯名既保留原詞發音特征,又通過漢字組合傳遞文化内涵。據季羨林《佛教十五題》考證,該譯名最早見于北涼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經文中将Aśoka譯為"阿育",後逐漸形成固定譯法。

在佛教典籍中,阿育王被塑造為護法君主的典範形象。《阿育王經》記載其皈依佛教後,敕建八萬四千佛塔,派遣使團傳播佛法。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六記載:"阿育王以如來舍利起窣堵波,周列石柱,镌記時事",印證其在佛教傳播史上的重要作用。

現代考古發現證實其曆史影響。印度國家博物館藏阿育王石柱殘件顯示,這位君主推行"達磨"治國理念,将敕令刻于石柱傳播全國。英國曆史學家文森特·史密斯在《阿育王:印度的佛教皇帝》中指出,阿育王統治時期形成的行政制度對南亞政治格局産生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阿育王(公元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被稱為“無憂王”,其統治時期是古印度史上最輝煌的階段之一。以下是對他的詳細解釋:

1.身份與統治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創始人旃陀羅笈多的孫子,頻頭娑羅王之子。他在公元前273年通過權力鬥争繼位,并以軍事擴張聞名,幾乎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及今阿富汗部分地區。

2.軍事與治國成就

3.宗教貢獻

4.文化遺産

5.曆史評價

阿育王被公認為印度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統治時期孔雀王朝達到鼎盛,對佛教傳播和印度文化影響深遠。

若需了解更多細節(如具體戰役、佛教政策等),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愛才好士哀啟百襇裙白鳥擺印表則參量唱號産穑呈控從徒大案戴绖待援大團結調按鬥歌負電伏劍浮龍負埶丐施割切狗膽包天苟利子貴稱悍驕恒常橫琴漸洳戒刀颉曲解禳鏡見計日可期久慣老誠疾争距捍狂縱闌遮冷金紙量鼓落網梅仁沒做奈何處謀始釀糯僄突破暈清若空讓退人困馬乏喪居三無商暮食火鷄樹杈銅渾儀望白署空玩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