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ld one's steps and not go forward;check one's steps; hold back from going somewhere] 斂步
猶斂步。 唐 陳鴻 《長恨歌傳》:“方士屏息斂足,拱手門下。” 宋 蘇轼 《策略五》:“百官俯首就位,斂足而退。”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忍性氣》:“彼将斂足戢尾而退。”
“斂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斂足”指收住腳步、停止前行,常用于書面語境,表示因某種原因主動停下或約束行動。例如:“看到這些小孩,她斂足了。”
直接描述停止行動
文學化表達
古代詩詞中常見,如白居易《遊悟真寺詩》:“上階脫雙履,斂足升淨筵。”
多用于正式或文學語境,如描述人物因敬畏、猶豫或突發情況而止步。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曆史小說、學術文章等。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和中的完整内容。
斂足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收起腳步,走得慢或停住的動作。它也比喻一個人收斂言行,謙和守禮。這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态度或行為。
斂足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竹子),右邊是足(腳)。
斂足的總筆畫數為12劃。
《斂足》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篇中,用來形容人在陌生地方掃視環境的姿态。後來,這個詞語逐漸引申為謙遜禮貌的表現。
《斂足》的繁體字為「斂足」。
在古代,「斂足」的寫法有時會将「足」寫成「止」,意為停下腳步。
1. 在陌生的環境中,他斂足細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2. 在長輩面前,他總是斂足謙和,不敢放肆地表現自己。
斂財、斂質、斂迹、斂盾、斂怒
緩步、放慢腳步、行禮
放開腳步、大步流星、張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