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仁信的意思、仁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仁信的解釋

仁愛誠實。 漢 趙晔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 尚 為人慈溫、仁信,若聞臣召輒來。”《南齊書·武十七王傳贊》:“ 武 十七王, 文宣 令望,愛才悅古,仁信溫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仁信”是由“仁”與“信”兩個核心儒家倫理概念組合而成的複合詞,體現了儒家思想中重要的道德準則。其含義需從單字本義及合成後的整體意義來理解:

  1. “仁”的本義與核心内涵

    •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則和境界。其核心是“愛人”(《論語·顔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具體表現為:
      • 恻隱之心: 對他人痛苦的同情與不忍(《孟子·告子上》:“恻隱之心,仁之端也”)。
      • 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謂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謂之“恕”。忠恕是踐行仁的方法。
      • 克己複禮: 約束自身言行以符合禮的要求(《論語·顔淵》:“克己複禮為仁”)。
    • 簡單說,“仁”強調發自内心的對他人的關愛、尊重與利他行為。
  2. “信”的本義與核心内涵

    • “信”指誠實不欺、言行一緻、遵守承諾。它是人際交往和社會秩序的基石。
      • 言語真實: “言必信”(《論語·子路》),說話要真實可靠。
      • 行為守信: “行必果”(《論語·子路》),行動要果斷并信守諾言。
      • 待人誠信: 以真誠之心待人,不欺詐。
    • “信”是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礎,也是維系社會關系的關鍵紐帶(《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 “仁信”的合成意義

    • 将“仁”與“信”結合,“仁信”一詞強調:
      • 以仁愛為本的誠信: 誠信的行為是建立在對他人的仁愛之心基礎上的,不是機械的守諾,而是發自内心的真誠與關懷。例如,出于仁愛之心做出的承諾,必然要求信守。
      • 誠信是仁德的外在體現: 誠信是踐行仁德的重要方式和表現。一個真正仁愛的人,其言行必然是誠實可靠的。
      • 仁與信的相輔相成: “仁”是内在的德性根基,“信”是外在的行為準則。仁心保證誠信的真誠性,誠信則體現并落實了仁德。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君子人格。
    • 總結來說,“仁信”意指:以仁愛之心為本、真誠無欺、恪守信用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 它要求人不僅要有内在的仁愛,還要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出高度的誠信,兩者缺一不可。

引用參考來源(依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儒家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

“仁信”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仁信”由“仁”和“信”二字組成:


二、出處與文獻引用

  1. 曆史典籍

    • 最早見于《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尚為人慈溫、仁信,若聞臣召辄來。”
    • 《南齊書·武十七王傳贊》中亦用“仁信溫良”贊頌人物品德。
  2. 詩詞運用

    • 唐代白居易《贖雞》:“常慕古人道,仁信及魚豚。”
    • 元結《二風詩》提到“國有世谟,仁信勤欤”,體現治國理念中的仁信思想。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擴展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仁信”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道德觀念,也是個人修養與社會評價的重要标準。

别人正在浏覽...

迸溼辨了采菱唱令家承泣醇樸廚帳刺彪大姨登號等閑地理頓開放目豐敞分類學光彩陸離含糊不明寒蕊夾擊健足徼冀轎帏近似值酒斾子決張棵把客況潰破老虎頭上撲蒼蠅練功十八法立德蛎蛤沴戾命運漠漠惱悔怒目而視蟠挐乒乓清江使者窮巷陋室臍脂自照瑞聖花入味如應斯響喪志森羅寶殿衰沮水窖天定鐵器萬年枝暐鞾文王操下丹田閑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