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俵給的意思、俵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俵給的解釋

分配供給。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八:“闕下諸軍困乏,以至妻子餓殍,宰相請出内庫俵給。” 宋 王安石 《茶商十二說》:“又既仰巨商,茶多積壞,壞不堪賣,遂轉蠶茶,俵給戶民,悉不堪食,虛納所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俵給是古漢語中的一個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分發、供給,尤其強調官方或有組織地将物資(如糧食、錢財等)按份額分發給特定對象。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赈災、軍需供給或賦稅分配等場景,具有鮮明的行政色彩。


一、詞義解析

  1. “俵”的本義

    “俵”指按份分發,源自古代官府或民間對糧食、布匹等物資的分配行為。例如《廣韻》釋為“分與也”,《集韻》稱“分畀也”,均強調分割後給予的動作。

  2. “給”的補充

    “給”在此語境中意為供給、供應,與“俵”結合後強化了“分發以供給需求”的完整過程,如《說文解字》注“給,相足也”,即滿足所需。

  3. 合成詞“俵給”

    二字連用凸顯官方主導的定量分配,常見于赈濟、軍饷發放等記載。如《宋史·食貨志》載:“災傷州縣,俵給稻種,以助春耕”,指官府向災民分發稻種。


二、文獻用例佐證

  1. 赈災場景

    元代《救荒活民書》載:“州縣當先俵給口糧,俟田禾成熟,令償官。”此處指災後官府向農民預發口糧,待收成後償還,體現“俵給”的救濟職能。

  2. 軍事供給

    《明實錄·太祖實錄》記:“各衛軍士,月俵給米一石。”說明軍隊按月定量分發糧饷,屬制度化供給行為。

  3. 賦稅分配

    清代《賦役全書》提及“俵給解戶”,指将稅糧任務分派給負責押運的民戶,引申為任務分配。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俵給”為“分發給與”,并引《水浒傳》第八十三回為例:“俵給衆軍,打拴箭弩。”指分發武器給士兵。

  2. 《辭源(修訂本)》

    釋義“俵”為“分給,分發”,舉例《元典章》:“驗戶俵給鹽引”,即按戶分配鹽務憑證。

  3. 《古代漢語詞典》

    明确标注“俵給”屬複合動詞,釋義“分發供給”,書證取自《金史·食貨志》:“俵給貧民耕牛”。


四、語義演變與現代關聯

“俵給”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其概念仍存于“配給”“分發”等詞中。該詞反映了古代社會資源分配的行政機制,是研究古代經濟制度的重要語料。例如,宋代“俵散青苗錢”、明代“俵馬制度”等政策,均以“俵”為核心動作,體現國家對物資的調控。

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俵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 基本釋義
    “俵給”讀作“biào gěi”,意為“分配供給”,強調将物品或資源按需分發給特定對象的過程。這一行為通常帶有計劃性和組織性,例如在古代文獻中可能用于描述官府分發物資或赈災糧款的情景。

  2. 構成分析

    • “俵”:核心含義為“分給、散發”,例如“俵施”(分發施舍)、“俵子”(發放憑證)。此外,“俵”在古漢語中偶有“表彰”之意,但在“俵給”中主要取“分發”義。
    • “給”:表示“供給、提供”,與“俵”組合後強化了分發與供給的雙重含義。
  3. 用法與示例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如:“官府俵給災民糧食,以解燃眉之急。”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描述系統性分配資源時仍可適用。

  4. 補充說明
    需注意“俵給”與普通“分發”的區别:前者更強調官方或集體的有計劃分配,而非隨意給予。例如,古代戶籍制度中的物資配給、宗教儀式中向僧侶分發齋飯等場景,均可能使用此詞。

别人正在浏覽...

愛寶巴而思百揆包衣種子坌勃變急滄流草坪臣屬籌議春月柳出山蹙額道歉放淫法錢非賣品風角傅别澉浦公班衙過陰寒齑悍實鴻麗花報花香鳥語胡賈蹇士交搭交舊家小叩愬誇海口浪翁冷債離缺流黃龍舉雲屬緑頭茅塞甯封子女宮怕水片接寸附全勝趣駕區物曲智人鲊甕色樣神标聖蛻剩下沈棄庶獸台宦亡矢遺镞盌遂稀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