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頓和通達。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而屯亨有數,剝極為災,梟獍豺狼,肆逞兇逆。” 明 高攀龍 《鄒忠公惠山祠堂記》:“公當年所以蒙難,貞志坦然,于屯亨夷險而不二者,是遵何道也?”
“屯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ún hēng(或zhūn hēng,根據語境差異),其核心含義為“困頓和通達”,常用來描述人生或事物發展中逆境與順境交替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根據權威詞典(如漢典)及古籍引證,該詞由“屯”與“亨”組合而成:
語境延伸
在古籍中,“屯亨”常與“夷險”(平坦與險阻)并用,強調無論順逆均保持堅定态度。例如:
明·高攀龍《鄒忠公惠山祠堂記》:“公當年所以蒙難,貞志坦然,于屯亨夷險而不二者,是遵何道也?”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可能将“屯亨”誤解為“積聚財富、繁盛”,但此解釋缺乏古籍依據,需以高權威性文獻為準。
《屯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屯糧積谷,以備不時之需。原指軍隊在急需口糧時進行籌備,後來也用于比喻準備充足、應對自如的意義。
《屯亨》的部首是屍,屬于偏旁部首。它的筆畫數分别為9和11。
《屯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屯》中的詩句:“莫谷不亨,自取滅亡。”其中的“不亨”意為不能通行,暗示國家滅亡的危險。後來,将“亨”與“屯”合并成為一個詞語,表示預防災禍,保證安定。
繁體字為「屯亨」。
在古代,屯亨的寫法并不固定。其中,屯的古字形為「屮」,亨的古字形為「夐」。這兩個字經過了演變和簡化,最終形成了現代的字形。
1. 軍隊在和平時期就要屯亨軍需,以備戰時之需。
2. 學習需要提前屯亨知識,才能應對考試的挑戰。
屯糧,屯兵,屯車,屯田,屯栖,屯舍
備足,儲備,儲備充分
不足,短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