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行草偃的意思、風行草偃的詳細解釋
風行草偃的解釋
《論語·顔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加草以風,無不仆者,猶民之化於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上。後以“風行草偃”比喻有聲望者的言行影響世态俗情。《三國志·吳志·張紘傳》“少府 孔融 等皆與親善”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 紘 至,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述 策 材略絶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 宋 陳亮 《癸卯秋答朱元晦秘書熹書》:“世俗日淺,小小舉措已足以震動一世,使秘書得展其所為,於今日斷可以風行草偃。”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小引:“其出入者謂之邪説異端,謂之非聖無法,風行草偃,民遂移風。”亦作“ 風行草從 ”。《後漢書·郎顗傳》:“故《周南》之德,《關雎》政本。本立道生,風行草從,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濁。”
詞語分解
- 風行的解釋 ∶盛行,普遍流行。通常是短時期的習慣、用法或式樣風行一時 ∶形容迅速雷厲風行詳細解釋.風吹。 北周 庾信 《賀新樂表》:“臣聞天地順動,則雷出為豫;聖人成功,則風行有節。” 清 黃遵憲 《和锺西耘庶
- 草偃的解釋 《論語·顔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喻在上者能以德化民, * 之向化,猶風吹草仆,相率從善。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明後禦世,風向草偃,道洽化醇。” 唐 白居易 《
網絡擴展解釋
成語解釋:風行草偃
一、基本釋義
"風行草偃"字面指風吹過時草隨之倒伏,比喻德政教化或權威力量能使人自然順從。其核心内涵包含兩方面:
- 德政感化:強調領導者以德治國時,百姓會如草隨風般自願歸附(如《論語》中孔子對君子德行的比喻);
- 形勢順應:泛指強大影響力下,人們主動調整行為以適應環境(如政策推行或社會趨勢)。
二、結構分析
- 風行:風流動、傳播,象征迅速而廣泛的影響;
- 草偃:草倒伏,隱喻被感化或威懾後的服從狀态。
三、成語出處
源自《論語·顔淵》中孔子與季康子的對話: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為君子的品德如風,百姓如草,風過草伏,強調以德服人而非暴力統治。
四、應用場景
- 政治治理:描述仁政或有效政策迅速獲得民衆支持;
- 教育文化:比喻優秀榜樣對群體的潛移默化作用;
- 社會現象:反映大衆在權威或潮流下的從衆心理。
五、補充信息
- 近義詞:上行下效、蔚然成風;
- 反義詞:頑梗不化、我行我素;
- 示例:宋代陳亮曾以"風行草偃"形容政策推行的顯著效果。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典故或曆史用例,可查閱《論語》原文或相關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風行草偃》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風吹草動的樣子,形容事物的變化或人事的起伏。
拆分部首和筆畫:風(左邊是風字的部首)行(和彳組成行字的部首)草(草字的部首是艹)偃(偏旁是人字的部首)。
來源:《風行草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筆記中的描寫,描述自然風景或人事的變遷。
繁體:風行草偃
古時候漢字寫法:風行草偃
例句:他的談吐風行草偃,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組詞:風行、草偃
近義詞:風起浪湧、波瀾壯闊
反義詞:靜止不動、穩如泰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