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鷄零狗碎”。謂事物零零碎碎,不完整。 茅盾 《雨天雜寫》之三:“文章遭受了淩遲極刑,又複零碎拆賣……則此一特點不能不有一佳名,故拟題曰‘雞零狗碎’雲爾。” 高曉聲 《李順大造屋》:“那雞零狗碎的事,恕不細說,但值得大書特書的奇迹,放過未免可惜。”
“雞零狗碎”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事物零碎細小、不成系統,或指無關緊要的瑣碎事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雞零狗碎”由“雞零”和“狗碎”兩個并列部分組成,分别比喻像雞毛、狗毛般零散細碎的事物。其核心含義是形容瑣碎、雜亂、不成體系的事務或物品,常帶有貶義色彩,暗示這些事物不值得過多關注。
該成語出自現代作家茅盾的《雨天雜寫》:“則此一特點不能不有一佳名,故拟題曰:‘雞零狗碎’雲爾。”。最初用于描述零散的文字或内容,後逐漸擴展至泛指一切瑣碎事物。
示例:
“項目推進緩慢,全因團隊被各種雞零狗碎的流程拖累。”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茅盾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搜狗百科)。
《雞零狗碎》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瑣碎瑣碎的事情或零零散散的東西。它常被用來表示一些細小的、不重要的、瑣碎的事務,也可以用來描述一些淩亂無序、雜亂無章的東西。
《雞零狗碎》這四個字的拆分部首如下:
鳥(鳥部) + 幾(十幾部) + 犬(犬部) + 石(石部)
根據五筆輸入法的字形碼,這四個字的筆畫分别為:
9畫 + 2畫 + 4畫 + 5畫
《雞零狗碎》最早出現在明朝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該成語描繪了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崩離析、小國紛争的情形,形容的是一些細碎瑣屑的情況。
《雞零狗碎》的繁體字為「雞零狗碎」。
古代漢字的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但《雞零狗碎》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這篇文章寫得很雜亂,内容雞零狗碎,沒有重點。
2. 他花了整個下午去整理書桌上的雞零狗碎物品。
3. 這個地方真是雞零狗碎,什麼都有但什麼也找不到。
雞飛狗跳、雞犬不甯、雞犬不留
瑣碎、繁雜、庸庸碌碌
整潔、有序、條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