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非想天的意思、非想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非想天的解釋

見“ 非想非非想處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非想天(亦作“非想非非想處天”)是佛教術語“非想非非想處”(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的簡稱,指無色界四天中的最高天,為超越一切概念與感知的禅定境界。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述其釋義:


一、詞源與字義解析

  1. “非想”

    指超越粗淺的思維活動(“想”),但尚未完全脫離細微意識(“非非想”)。此境界處于“有想”與“無想”的臨界狀态,如《佛學大辭典》釋:“非有粗想,非無細想。”

  2. “天”

    此處指“天道”中的無色界天,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最高的禅定層次。


二、佛教哲學釋義

  1. 禅定境界

    修行者通過四無色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達到此天,超越物質與形式,僅存極微細的心識活動。如《阿毗達磨俱舍論》載:“此定非如粗想之想,亦非無細想,故名非想非非想。”

  2. 壽命與局限

    居此天者壽命長達八萬大劫,但因仍存細微執着,未能徹底解脫輪回,故被佛陀視為“有頂陷阱”(《長阿含經》卷二十)。


三、現代漢語詞典釋義


四、文化引申義

在文學語境中,“非想天”可隱喻超越常規思維的玄妙境界,如清代龔自珍詩雲:“非想非非想,如是如是觀。” 但此用法需結合佛教原義理解。


參考資料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非想非非想處"條
  2.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十八(大正藏第29冊)
  3. 《長阿含經》卷二十(大正藏第1冊)
  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版)
  5. 佛光大辭典"非想非非想處"(鍊接
  6. 龔自珍《己亥雜詩》第315首

網絡擴展解釋

“非想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佛教術語(主要含義)

“非想天”是“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簡稱,屬于佛教三界中無色界的第四天,即最高天。其特點包括:

  1. 無物質與欲望:超越物質世界和基本欲望,僅有極微細的精神活動。
  2. 禅定境界:修行者通過禅定達到“非有想非無想”的狀态,既非完全無意識,又非普通思維。
  3. 三界頂點:被視為輪回中的最高存在層次,但仍未脫離生死輪回。

二、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語境中,該詞被引申為“不按常理出牌,超乎想象”,例如:

三、相關引用

唐代劉言史《登甘露台》有“非想天中獨退還”之句,明代文學作品也多次提及此概念。


注:若需了解佛教二十八天完整體系或相關禅修理論,可參考佛教經典文獻或權威宗教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秉公辦理并視薄曲槽矛插帶婆超逸刺斫聰明才智打毛衣丹光打圍彫弓琱弓抵忌改竄告籴和鈞紅旗招展花癡謊假禍福由人缰繩寂寂就聘舉子快人困匮困迫朗白老一套淪洄旅集麻豆馬靴門館先生木正葩瑵千裡骨敲門石祈父氣貫長虹侵臣曲洑饒羨臊膻上停省覽始端侍姝私廚四世私諧歡好蒐括途衆午影無遮縣購向曙縣正堂小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