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邙山的意思、邙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邙山的解釋

即 北邙山 。一作 北芒 ,也稱 芒山 、 郏山 、 北山 。在今 河南省 洛陽市 東北。 漢 魏 以來,為王侯公卿歸葬之處。 三國 魏 應璩 《與程文信書》:“南臨 洛水 ,北據 邙山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邙山,特指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北部的一條重要山脈,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在漢語詞典及地理文化中具有特定含義。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地理實體

    邙山又稱"北邙",位于黃河與洛河交彙處南岸,呈東西走向。主峰翠雲峰海拔約300米,屬低山丘陵地貌。其西起新安縣,東至鄭州市北,核心區域在洛陽市孟津區境内,全長約100公裡,是洛陽城的天然屏障。

  2. 文化象征

    因曆代帝王陵墓群集中于此,"邙山"成為墓葬文化的代名詞。據《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載:"自東漢至北宋,24位帝王葬于北邙",衍生出"北邙山上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唐·王建詩)的文學意象,象征生死歸宿。

二、語源考據

三、文化衍生

  1. 文學意象

    沈佺期《邙山》詩:"北邙山上列墳茔,萬古千秋對洛城",奠定其"悲涼肅穆"的審美基調。"魂歸邙嶺"成為古典文學常見隱喻。

  2. 民俗符號

    民間諺語"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反映其風水地位,2020年考古發現的北魏帝陵壁畫(現藏洛陽博物館)佐證了葬俗文化。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邙山詞條
  3. 洛陽文物局《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2018年修訂版)
  4. 《水經注疏》(中華書局,2007)谷水篇校注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邙山”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地理位置與别稱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部,橫跨洛陽、孟津、偃師三地,呈東西走向,綿延數百裡,平均海拔約250米,最高峰為翠雲峰(海拔300米)。主要别稱包括北邙山、北芒、芒山、郏山、平逢山等。

二、曆史地位

  1. 古代墓葬聖地
    自東漢以來,邙山因“背山面河、土厚水深”的風水優勢,成為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歸葬之地,素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已探明陵墓超千座,包括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餘位帝王的陵墓,以及呂不韋、劉秀、杜甫、顔真卿等名人墓冢。

  2. 曆史事件與記載
    唐代詩人王建、白居易等曾以邙山為題作詩,如“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誰家又葬北邙山”等,印證其墓葬文化盛況。

三、文化與景觀

  1. 文化象征
    成語“邙山”常被引申形容事物殘破衰敗之态。文學作品中亦常見相關意象,如李煜陵墓的荒冢與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形成曆史與詩性的對比。

  2. 著名景觀

    • 邙山晚眺:洛陽八大景之一,翠雲峰古木森列,登高可俯瞰洛陽城郭與暮色華燈。
    • 洛陽古墓博物館:中國首座古墓主題博物館,集中展示邙山出土的曆代墓志與文物。

四、現代意義

邙山陵墓群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出土墓志逾6000方,為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等提供了重要資料,被譽為“東方金字塔”。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于所習暴腮龍門兵強則滅唱言刺充待次道口錫大限調令彫朽冬瘟都廣沌沌渾渾頓刃堕睫督戰範釜骾諒犷惡寒酸落魄荒颣家貨交叉火網兢灼錦囊筋液九大九冥來物老貌龍睜虎眼縻費謬種抹子乜嬉貧患阡塍如虎傅翼商蚷深根固本赦恕手教嗣母送信台鑒堂矞檀木靴天崄甜言軟語鐵籠透映拓羯僞孔傳倭扇無名火氣仙升效戾小聘析類息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