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烽火。 唐 杜甫 《秦州雜詩》之十九:“候火雲峰峻,懸軍幕井乾。” 唐 範成大 《太師陳文恭公挽詞》之二:“候火朝連夕,籌帷決縱擒。” 明 王世貞 《書庚戌秋事》詩:“傳聞胡馬塞回中,候火 甘泉 極望同。”
(2).候館迎客之燈火。 唐 李郢 《送劉谷》詩:“郵亭已送輕車發,山館誰将候火迎。”
“候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古代用于軍事防禦的煙火信號,常用于傳遞緊急軍情。例如:
指古代驿站或旅舍為迎接客人而點燃的燈火,體現待客禮儀。例如: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詩句或引申用法,可結合更多文獻分析。
候火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它源于古代文化,具有多重含義。
候火的主要意思是指在火堆旁等候取暖。這個詞彙常常出現在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用以形容人們在冬季寒冷時,聚集在火邊取暖的場景。
候火的部首是火,它是由五劃組成的漢字。
候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代我告于長沙》一詩中,寫道“不獨兒童畏暗,亦餘亦吾廬,曰歸曰歸。。候火于畎汔,言燕至矣。”這句詩意味着火将燃起,燕子将歸來,所以人們在火邊等待,以迎接燕子的到來。
候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候火」。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候火寫作「候﹒火」。
1. 冬夜冰冷,我們圍坐在火堆邊候火。
2. 寒風凜冽,小動物在樹下候火取暖。
近義詞:侍火、等火
反義詞:避火
組詞:候風、候車、候鳥
候火這個詞彙最初由古代文人在詩歌中使用,描述了人們圍坐在火堆旁等候火燃燒的場景。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也象征着人們對溫暖、候鳥歸來的盼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