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耳不通謀的意思、六耳不通謀的詳細解釋
六耳不通謀的解釋
見“ 六耳不同謀 ”。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二折:“豈不聞三人誤大事,六耳不通謀。” 元 無名氏 《謝金吾》楔子:“這的是六耳不通謀。”
詞語分解
- 六耳的解釋 謂第三者。《西遊記》第二回:“ 悟空 道:‘此間更無六耳,止弟子一人。’”參見“ 六耳不同謀 ”。
- 通謀的解釋 共同策劃。《淮南子·人間訓》:“三國通謀,禽 智伯 而三分其國。”《三國志·魏志·高柔傳》:“若使 吳 蜀 知人虛實,通謀并勢,復俱送死,甚不易也。” 宋 司馬光 《太子太保龐公墓志銘》:“會道士
網絡擴展解釋
“六耳不通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形容多人之間因缺乏有效溝通或協作,導緻無法共同制定計劃或達成共識。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 “六耳”:代指多人(三人六耳),強調參與者數量;
- “不通”:指溝通受阻或信息不共享;
- “謀”:計劃或策劃。
整體寓意團隊内部因溝通不暢而難以形成合力。
二、使用場景
多用于以下情境:
- 團隊協作失敗:如成員各自為政,缺乏信息同步;
- 機密事務洩露:原指機密僅容兩人共謀,第三人參與易洩密(出自元代《蝴蝶夢》《謝金吾》等作品);
- 組織決策低效:強調人多反而降低效率,如《五燈會元》提及“三人知則密不守”的佛教典故。
三、出處與演變
- 佛教淵源:最早見于禅宗語錄《五燈會元》,原指傳道不可有第三者在場;
- 文學化用:元代關漢卿将其引申為“三人誤大事,六耳不通謀”,融入世俗語境;
- 現代衍生義:從單純強調保密性,擴展至泛指團隊協作障礙。
四、近義表達
- “三人成虎”:側重謠言傳播,與本成語的“協作失效”略有差異;
- “各自為政”:更強調行動不統一,而非溝通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元代戲劇中的用法),可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六耳不通謀》的意思
《六耳不通謀》是指一個人六耳目無知,不能通曉世事的謀略。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對于事情的見識淺薄,缺乏頭腦和智慧。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六耳不通謀》的部首是耳(rěn)和讠(yán),耳部表示與耳朵有關的事物,讠部表示與言語、語言有關的事物。
拆分後的筆畫是:六(4畫),耳(6畫),不(4畫),通(6畫),謀(12畫)。
來源
《六耳不通謀》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傳統的故事《三國演義》。故事中,劉備前去拜訪孔明,他們一起喝酒談論戰略。劉備喝得醉醺醺的,說了一些不成熟的謀略,被孔明指出“六耳不通謀”,意思是劉備的頭腦淺薄,對于戰略謀略不能理解。
繁體
《六耳不通謀》的繁體字是「六耳不通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稍有不同。比如,《六耳不通謀》在古代寫作「六耳不通謀」。
例句
他雖然有很多學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常常六耳不通謀。
組詞
通謀、不通、耳朵、書謀
近義詞
目不識丁、糊塗、愚昧、蠢笨
反義詞
智者、聰明、明智、明察秋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