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堅守高尚的情懷。 宋 曾鞏 《過高士坊》詩:“一畝蕭然絶世喧,抗懷那肯就籠樊。” 明 陳子龍 《初入剡中》詩:“抗懷慚末代,尚志徵前觀。” 清 鄭燮 《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夫束脩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傅尃 《釣詩》:“遯世屏嚣穢,抗懷慕詩書。”
“抗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kàng huái,其核心含義為堅守高尚的情懷。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人在世俗紛擾中保持高潔的志向和情操,不隨波逐流。例如清代鄭燮提到“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即贊頌有遠大抱負且品格高尚之人。
詞語結構
適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價中,描述文人、隱士或志士在逆境中堅守理想,如“遯世屏嚣穢,抗懷慕詩書”(傅尃《釣詩》)。
近義詞
高風亮節、守正不阿、堅貞不屈。
“抗懷”強調精神層面的堅守,常與對理想、節操的追求相關。其用例多見于古典詩文,現代雖不常用,但可作為對人物品格的典雅表述。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抗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困惑和憂慮進行抵制和克服,表達不沉溺于困境,勇敢面對問題,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态。
《抗懷》中的“抗”字,部首是手部,“懷”字,部首是心部。
“抗”字的筆畫數為7畫,“懷”字的筆畫數為9畫。
《抗懷》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具體來源已無法考證。
在繁體字中,“抗”字寫作「抗」,而“懷”字則寫作「懷」。
在古代寫法中,“抗”字與現代寫法相同;而“懷”字的古代寫法為「懷」,字形略有差異,部分近似于包圍着心形的外形。
1. 面對困境,他始終保持着堅韌的心态,抗懷不餒。
2. 在逆境中,他以樂觀和積極的态度,努力抗懷,繼續向前。
1. 抗禦:抵抗和抵禦。
2. 抗争:抵抗和鬥争。
3. 抗拒:抵制和拒絕。
1. 磨難不屈:面對困難堅強不屈。
2. 忍辱負重:忍受******承擔重任。
1. 憂心忡忡:心懷憂慮,情緒沮喪。
2. 悲觀失望:對事物持消極看法,心灰意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