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橫草不拈,豎草不動”。
“橫草不拿,豎草不拈”是一個包含多重含義的漢語成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形容懶惰
該成語在經典文學作品中多用于批評人極度懶惰,連極輕微的勞動(如撿草)都不願動手。例如《金瓶梅詞話》第九二回提到“大姐成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也描述某人“每日睡到日中才起來,橫草不拿,豎草不拈”(、)。
引申為原則性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堅守原則,不貪圖利益”。這種用法強調道德層面的自律,認為“橫草”“豎草”象征外物誘惑,而“不拿”“不拈”體現對原則的堅持(、)。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含義,經典用例建議優先參考《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原著(、)。
這個成語表示做事要正直,不能占取不屬于自己的財物。
拆分部首: 橫(héng)、豎(shù)、不(bù)、拿(ná)、拈(niān)
筆畫: 橫(2畫),豎(2畫),不(4畫),拿(8畫),拈(8畫)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襄公十六年》:“貪橫之人貪草,貪豎之人拈草。” 後來演變為“橫草不拿,豎草不拈”。
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橫草不拿,豎草不拈」。
古代的“草”字寫作“艸”字。
他是個誠實守信的人,橫草不拿,豎草不拈。
- 橫豎(形容方位,表示左右、上下)
- 不拿(不占取)
- 豎笛(一種樂器)
- 橫行霸道(用于形容惡劣的行為)
不偷不拿、秉公辦事、慎終如始
放肆妄為、搶奪擾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