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文士之笔锋,武士之剑锋,辩士之舌锋。《韩诗外传》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南朝 梁简文帝 《舌赋》:“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 唐 骆宾王 《上齐州张司马启》:“挫三端於情锋,朝九流於学海。” 唐 杨收 《笔》诗:“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
(2).犹三始。指正月初一。《隋书·音乐志中》:“食至御前,奏《食举乐》辞:‘三端正启,万方观礼,具物充庭,二仪合体。’”参见“ 三始 ”。
“三端”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释:
文士、武士、辩士的“三锋”
指文人的笔锋、武士的剑锋、辩士的舌锋,象征三种职业的核心能力。
时间概念:正月初一
古称“三始”,指新年第一天,象征万物起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韩诗外传》《隋书》等古籍原文,或参考权威词典(如、4)。
《三端》是一个常用的词汇,表示三个不同的方面或者维度。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事物具有全面、全方位的覆盖或者包含各个层面的特点。
《三端》这个词由“立”和“片”两个部首组成。其中,“立”部表示“站立”、“竖立”的意思,而“片”部表示“片刻”、“片断”的意思。整个词的总共有五个笔画。
《三端》一词最早出自于古代典籍《礼记·丧服》中的一句话:“丧服之制,必三端具。”这句话描述了丧礼的规定,要求人们在进行丧礼时,必须满足“三端”的条件。
《三端》的繁体字是「三段」,同样表示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些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而《三端》的古时候写法中,「立」部分的上部是上半块横,下部是两个竖状的一折线;「片」的下部是横,上部是一个向下的弯曲。
1. 这本书介绍了这个领域的三端发展,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
2. 这个方案考虑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三端的影响。
补充(补充完整所有方面)、全面(包含所有方面)
全面、综合、多方面
单一、片面、狭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