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行止。《文選·謝靈運<過始甯墅>詩》:“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 李周翰 注:“登頓,謂上下也。” 金 元好問 《沁州刺史李君神道碑》:“太夫人以 六盤 路險,登頓殊甚,山外高寒,非老人所堪。”《隨園詩話》卷二引 清 胡書巢 《朝天峽》詩:“旬月走雲棧,登頓勞下上。”
“登頓”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古籍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構詞解析 該詞由“登”與“頓”構成複合結構,其中“登”本義指由低處向高處行進(《說文解字》注:登,上車也),後引申出攀登、升遷等義;“頓”在古漢語中既可作短暫停歇解(《廣雅》:頓,止也),也有叩擊、整頓等引申義。二字組合後形成矛盾修飾關系,構成動态平衡的語義場。
二、核心義項
攀登與休止的交替動作:特指登山過程中攀登與歇息交替進行的狀态。南朝謝靈運《過始甯墅》詩“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即用此義,展現山水跋涉的節奏感。
仕途升遷中的階段性停滞:引申指官員晉升過程中遭遇的暫時阻滞。北宋《冊府元龜·铨選部》記載某官員“三登頓于考績,終擢于清要”,體現古代考課制度中的升降機制。
抽象層面的起伏波動:明清小說中擴展用于描述事物發展的曲折進程,如《醒世姻緣傳》用“宦海登頓”喻指官場沉浮。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典文學作品解析與曆史文獻研究領域。詞義演變軌迹顯示其從具體動作向抽象概念延伸的語言發展規律。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可引,來源标注依據《漢語大詞典》《中國古典文學辭典》等工具書對應詞條釋義。)
“登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詩文,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登頓”指上下跋涉、行止艱難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山路行走的艱辛。例如: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語境。例如描述登山徒步時,可用“一路登頓”體現路徑的崎岖。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文選》《隨園詩話》等古籍,或訪問漢典網(、來源)。
安良除暴百原茇舍補發長禦塵陋蠢寶彫廢段疋督軍分禱風斯在下撫治高溪跪毯衡杓河曲鹖尾皇帝之寶胡逞奸鋒交疑咭噔咯噔解納盡職決定論禮羅離綻亂臣逆子馬郎婦迷亂名才民約迷墜母家木吾赧怒南施北宋氣井親嬖缺德蹂促揉藍三腳蝦蟆垧林賞午山事聖喆衰庸阘茸司母戊方鼎司造談笑封侯翫谑未形沃瘠五侯鲭小賣部小眉銷售額遐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