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合坐具或共一榻。《三國志·吳志·諸葛融傳》:“乃合榻促席,量敵選對。”《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孫權 ﹞乃獨引 肅 還,合榻對飲。”
“合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é tà,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字面含義
指“并合坐具或共一榻”,即兩人或多人共用一張坐榻。例如《三國志》中記載孫權與魯肅“合榻對飲”(),形容親密交談或共同議事的情景。這種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強調物理空間的共享。
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夫妻和睦相處、同床共枕”,但這種釋義可能屬于引申或誤傳。從古籍用例來看,原意更偏向共用坐具,而非特指夫妻關系。例如《三國志·諸葛融傳》中“合榻促席”指并坐讨論事務()。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人物間的互動,如君臣、友人促膝長談。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學或成語解析中。需注意區分其本義與引申義,避免混淆。
若有進一步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需求,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
《合榻》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來形容夫妻共同生活、和睦相處的意思。其中,“合”表示融洽、和諧,而“榻”表示床鋪、休息之意。
《合榻》的拆分部首為“合”和“木”,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5畫和4畫。
《合榻》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劉敬傳》中,其出處是西漢時期劉敬和妻子的故事。劉敬為了官位和政治前途,離婚丢棄了妻子。後來他發覺榮華富貴并不幸福,遂悔過自新,願意與妻子重新共度餘生,表達了對妻子的悔過和對家庭和睦的渴望。
《合榻》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合榻」。
在古時候,《合榻》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合”字有推、心、口、⺜、合的五種寫法,而“榻”字在古寫法中則是從木字頭再加上隸書的旁。
1. 他們多年來一直和睦合榻,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夫妻。
2. 雖然工作繁忙,他仍然盡力和妻子合榻共同打拼。
1. 合家歡:和睦團聚的家庭歡樂。
2. 榻前明月光:形容夫妻在一起休息,夜晚的明月光灑在床前。
1. 鐘愛:深深地喜愛和珍惜。
2. 隨喜:欣然接受和分享他人的喜樂。
冷戰:指夫妻間不和諧的關系,雙方互不理睬、冷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