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詩文某一句的韻腳符合該句應押之韻。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予在 蜀 見其稿。今俗本改‘笛’為‘曲’以協韻,非也。然亦疑‘笛’字太不入韻。”
(2).入聲韻腳。 清 李漁 《閑情偶記·詞曲上·音律》:“予每以入韻作南詞,隨口念來,皆似北調。”
“入韻”是漢語文學中的專業術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詩句的韻腳符合押韻規則
即詩文中某一句的末尾字(韻腳)與該句應押的韻部一緻,使作品具有韻律美感。例如,宋代陸遊曾質疑“笛”字是否入韻,認為其不符合押韻要求。
補充說明:在格律詩中,通常要求偶數句押平聲韻,若某句韻腳符合對應聲調(如平聲),則稱為“入韻”。
特指入聲韻腳
入聲是古漢語中的一種聲調(現代普通話已消失),在詩詞中若韻腳為入聲字,則稱為“入韻”。例如,清代李漁提到用入聲韻創作南詞時,音調會接近北調。
“入韻”既指詩句符合押韻規範,也特納入聲韻腳。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尤其是古典文學中的聲調規則。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陸遊《老學庵筆記》或李漁《閑情偶寄》等古籍。
《入韻》是一個成語,意為文辭或詩詞符合韻律。
《入韻》的拆分部首是《入》和《音》。筆畫數為5畫。
《入韻》一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藝》一章。此後該詞開始被廣泛應用于文學創作中,用來形容文辭的韻律優美。
《入韻》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入韻」。
古時候《入韻》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他的詩作字字皆入韻,令人陶醉其中。
入韻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如:入韻詩、入韻曲、入韻辭。
與《入韻》意思類似的詞語有:韻律、押韻。
與《入韻》意思相反的詞語為:失韻、不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