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诗文某一句的韵脚符合该句应押之韵。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予在 蜀 见其稿。今俗本改‘笛’为‘曲’以协韵,非也。然亦疑‘笛’字太不入韵。”
(2).入声韵脚。 清 李渔 《闲情偶记·词曲上·音律》:“予每以入韵作南词,随口念来,皆似北调。”
“入韵”是汉语文学中的专业术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诗句的韵脚符合押韵规则
即诗文中某一句的末尾字(韵脚)与该句应押的韵部一致,使作品具有韵律美感。例如,宋代陆游曾质疑“笛”字是否入韵,认为其不符合押韵要求。
补充说明:在格律诗中,通常要求偶数句押平声韵,若某句韵脚符合对应声调(如平声),则称为“入韵”。
特指入声韵脚
入声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声调(现代普通话已消失),在诗词中若韵脚为入声字,则称为“入韵”。例如,清代李渔提到用入声韵创作南词时,音调会接近北调。
“入韵”既指诗句符合押韵规范,也特纳入声韵脚。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尤其是古典文学中的声调规则。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陆游《老学庵笔记》或李渔《闲情偶寄》等古籍。
《入韵》是一个成语,意为文辞或诗词符合韵律。
《入韵》的拆分部首是《入》和《音》。笔画数为5画。
《入韵》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艺》一章。此后该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中,用来形容文辞的韵律优美。
《入韵》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入韻」。
古时候《入韵》的写法和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
他的诗作字字皆入韵,令人陶醉其中。
入韵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不同的词组,如:入韵诗、入韵曲、入韵辞。
与《入韵》意思类似的词语有:韵律、押韵。
与《入韵》意思相反的词语为:失韵、不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