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掄才的意思、掄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掄才的解釋

亦作“ 掄材 ”。選拔人才。 唐 劉禹錫 《史公神道碑》:“ 元和 中,太尉 愬 為 魏 帥,下令掄才于轅門。”《舊唐書·劉迺傳》:“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掄材,終之以授位。”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趙忠定掄才》:“此先公掄才報國之一端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惟改柱張絃,掄才訪道。” 清 錢謙益 《祭趙端肅公文》:“今我銜命,掄材於 浙 。” 清 沉起鳳 《諧铎·蘇三》:“吾甯識英雄於 孫山 之外,不敢向及第花下掄才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掄才”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現多寫作“掄材”,指選拔人才的行為或制度。該詞由“掄”與“才”二字複合構成:

一、字義分解

  1. 掄(lún):本義為挑選、選拔。《說文解字》釋為“擇也”,《周禮》中已有“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的記載,引申為對人才的遴選。
  2. 才:指具有特定能力或資質的人。《六書正譌》定義為“草木之初而枝葉畢寓”,比喻人的潛能。

二、曆史沿革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劉禹錫《史公神道碑》中“掄材于公,得人為盛”,宋代《夢溪筆談》亦載“禮部掄才,國家重事”,均體現古代科舉或官員選拔體系中對人才遴選的重視。

三、文獻用例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強調“掄字從手,明其為手擇之精”,突顯選拔過程中需親力親為、細緻考察的特性。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選拔人才”(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參考資料:漢典 zdic.net《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夢溪筆談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文》)

網絡擴展解釋

“掄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讀音與字形

二、基本含義

指選拔人才,多用于古代科舉、官職選拔等正式場合。例如:“朝廷掄才大典”“掄才報國”。

三、詳細解釋

  1. 詞源與用法
    源自唐代文獻,如劉禹錫《史公神道碑》中“掄才于轅門”,強調通過考核或推薦挑選有才能者。可作謂語或賓語,如“主持掄才”“參與掄才”。
  2. 近義詞
    與“選賢舉能”“拔擢人才”等詞義相近,但更側重官方或制度化的選拔過程。

四、常見誤區

五、例句參考

  1. “元和中,太尉愬為魏帥,下令掄才于轅門。”
  2. “此先公掄才報國之一端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四朝聞見錄》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迫庇佑拆白謎纏頭朝旭城治淳維打诨待價而沽大模屍樣大小夏侯雕牆峻宇帝國短打武生髑髗耳朵底子芳劄伏祭臯魚公噸勾連古籍沆瀣一氣黃鹘火炎戛羹江鮮儉正禁倉浄都積衰救護船媿切勞動強度曆經馬子桶能為濃缛鎗洋球星桑雞山公杓窊印手條子塌掉藤條土浄望氣王猷棹無其倫比顯妣掀動縣斷象度限隔銜凄潇疏邪呼鞋籃謝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