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掄材 ”。選拔人才。 唐 劉禹錫 《史公神道碑》:“ 元和 中,太尉 愬 為 魏 帥,下令掄才于轅門。”《舊唐書·劉迺傳》:“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掄材,終之以授位。”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趙忠定掄才》:“此先公掄才報國之一端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惟改柱張絃,掄才訪道。” 清 錢謙益 《祭趙端肅公文》:“今我銜命,掄材於 浙 。” 清 沉起鳳 《諧铎·蘇三》:“吾甯識英雄於 孫山 之外,不敢向及第花下掄才矣。”
“掄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選拔人才,多用于古代科舉、官職選拔等正式場合。例如:“朝廷掄才大典”“掄才報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四朝聞見錄》等古籍。
掄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手“和”良“兩個部首組成,總共7畫。它的拼音為lún cái。
掄才一詞的來源與古代武功有關。在古代,武術中有一種技巧叫做“掄”。這種技巧可以将力量集中在一點,發揮出更大的威力。而“才”意味着天賦與才能。因此,掄才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指運用才華和天賦,使其集中發揮,發揮更大的能量和作用。
在繁體字中,掄才的寫法和簡體字類似,隻是形狀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有多種形式,包括篆書、隸書等。掄才兩字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在簡體字中,它們的形狀已經相對固定,不再有太多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掄才的例句:
與“掄才”相關的組詞包括:掄功、才華橫溢、掄錘等。這些詞語都強調了運用才華和能力所帶來的優秀成果。
與“掄才”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發揮才能、施展才華、秀才等。它們都表示充分展示個人才能和能力的行為。
反義詞是指意思相反的詞語,與“掄才”意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浪費才能。這個詞語表示沒有好好利用才能和能力,導緻資源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