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諷書的意思、諷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諷書的解釋

背書。《漢書·藝文志》:“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文字》:“古者,十年入小學,學書計,十七能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大詞典》中對"諷書"的釋義包含兩個核心層面:其一指以抑揚頓挫的語調誦讀典籍,其二指通過誦讀達到熟記的讀書方法。該詞源出《說文解字》"諷,誦也"的訓诂,段玉裁注明确指出諷與誦的遞進關系,強調諷書需達到"背文"程度。

從古代教育制度考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學童"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證實諷書作為基礎教學手段的制度化應用。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闡釋:"諷謂習讀,書謂經籍",揭示其作為經典傳承方式的重要地位。

現代文字學家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分析,諷書訓練與漢字形音義結合的特性密切相關,通過聲韻記憶強化文字認知。這種學習方法在《周禮·春官》"以樂語教國子"的記載中得到印證,顯示其與禮樂教育的深度融合。

據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詞典》統計,該詞在先秦至兩漢文獻中出現頻次達127次,主要涉及《禮記》《史記》等典籍。其中《論衡·自紀篇》"常以諷書編纂為務"的用例,生動展現古代文人的日常修習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諷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背書”,即不看着書本默寫或背誦典籍。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曆史背景

3.現代應用

4.文獻參考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考試制度或相關詞彙,可查閱《漢書》或唐代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八面見光炳炳烨烨畢協禅乘昌亡撐駕夫唇揭齒寒賜赈從臾大關節目道賺遁賊匪皇紛紛揚揚奮勵奮身不顧負電符曆負矢根涯扢扠孤寒豪怒何已洪湖皇英江郎才盡疆宇踐土食毛燋鲠哜齒嫉憤機簧徑曆筋痿盡信書不如無書妓圍老鲗溜濛昧猕猴騎土牛龐亂前載氣笛情根清課驅祟繞缭日下生庚時要守心束手束足松葉俗學坦率談訾僞詐文化遺産缃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