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書的意思、諷書的詳細解釋
諷書的解釋
背書。《漢書·藝文志》:“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文字》:“古者,十年入小學,學書計,十七能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史。”
詞語分解
- 諷的解釋 諷 (諷) ě 不看着書本念,背書:諷誦(抑揚頓挫地誦讀)。諷詠。 用含蓄的話勸告或譏刺:諷刺。諷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谏)。諷喻(一種修辭手法,用說故事等方式說明事物的道理)。諷一勸百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諷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背書”,即不看着書本默寫或背誦典籍。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拼音:fěng shū(ㄈㄥˇ ㄕㄨ)。
- 字義:
- 諷:指“背誦”或“誦讀”,如《說文解字》中提到“諷,誦也”。
- 書:本義為書寫,此處引申為典籍、文書。
2.曆史背景
- 古代學童需通過“諷書”能力考核方可擔任官職。例如:
- 《漢書·藝文志》記載:“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 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也提到,學童需“十七能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史。”
3.現代應用
- 該詞屬于古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僅見于古籍或文史研究中。其含義可理解為“默寫背誦經典文獻”,類似于今天的“背書”概念,但更強調對典籍的熟練掌握。
4.文獻參考
- 權威性較高的來源如漢典和查字典均明确将其解釋為“背書”,并強調其曆史背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考試制度或相關詞彙,可查閱《漢書》或唐代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諷書》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嘲笑或嘲諷他人的著作或文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諷書》由部首“言”和“冊”組成,共有11個筆畫。
來源:《諷書》這個詞最早見于《莊子·人間世》一篇中,用來形容人們對于諷刺他人的文字或著作。
繁體:《諷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人們寫《諷書》時一般采用篆書或隸書的寫法。
例句:他的《諷書》引發了廣泛的争議和讨論。
組詞:諷刺、嘲笑、文字、著作
近義詞:譏諷、嘲諷、挖苦
反義詞:稱贊、贊美、褒獎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