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惶恐。《資治通鑒·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冬,十月, 建州 刺史 于延陵 入辭,上曰:‘ 建州 去京師幾何?’對曰:‘八千裡。’上曰:‘卿到彼為政善惡,朕皆知之,勿謂其遠!此階前則萬裡也,卿知之乎?’ 延陵 悸懾失緒,上撫而遣之。”
悸慴:驚慌恐懼。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婺州雷》:“雷電激烈,雨聲如翻江,滾火毬六七入於樓。 不設 輩悸慴卧伏樓闆上,以手揜面,但聞腥穢不可忍。”
“悸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情感表現
指因外界威脅、壓力或突發狀況産生的強烈心理反應,如面對危險時的戰栗、手足無措等()。
文學與曆史用例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詞典釋義及古籍用例。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夷堅志》《資治通鑒》等文獻()。
悸懾(jù shè),意指恐懼、害怕。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悸是心的意思,懾表示畏懼,有害怕的含義。
悸懾的構成部首為心(xīn)和虍(hū),其中心代表心髒,也表示感情、思想,虍則是表示動物的虎形象,作為字的一部分傳遞出恐懼的意味。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演變形成于中國漢字。在繁體字中,悸懾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悸懾。Unicode編碼為悸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悸懾的字形有所變化。悸的古字形為心在下,上面畫一橫表示脈搏跳動;懾的古字形為心在下,上面畫虍表示受到驚吓。這種字形形象地傳遞出害怕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悸懾的例句:
1. 我聽到窗外的奇怪聲音,不禁感到悸懾不安。
2. 小明剛才被老師嚴肅的目光一瞪,瞬間悸懾得站直了身子。
悸懾的反義詞為勇敢、大膽,近義詞有害怕、恐懼、畏懼。組詞則可以有悸懾不安、悚然失色、悸懾萬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