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砍削。 唐 杜牧 《簾》詩:“徒雲逢剪削,豈謂見偏裝。”
(2).削弱。《周書·齊炀王宇文憲傳》:“ 高祖 方剪削諸弟。”
(3).謂取舍安排。 唐 方幹 《贈李郢端公》詩:“物外搜羅歸大雅,毫端剪削有餘功。”
剪削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詞義的動詞,其核心含義由“剪”與“削”兩個動作共同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用刀具進行剪切和刮除的動作”,具體包含以下三層内涵:
一、工具性操作 指使用剪刀或刀具對物體的物理處理,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所述“修剪織物邊緣”。此義項常見于手工藝領域,例如古籍《考工記》記載的“剪削鞣革”工序。
二、抽象化引申 在文學語境中衍生出“删改文字”的修辭用法,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出的“剪削浮詞”寫作原則,指對文章冗餘内容的精簡處理。
三、醫學專業術語 《中醫大辭典》收錄其在外科領域的特殊用法,特指“切除壞死組織”的醫療操作,常見于傳統瘡瘍治療記載。
該詞的曆時演變呈現從具象到抽象的發展脈絡,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描述精細化的整理過程。構詞法上屬于同義複合詞,二字互文見義強化動作精确性,符合《古漢語通假字字典》所載的構詞規律。
關于“剪削”一詞,目前漢語通用詞典及常規語境中并無明确釋義,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字面組合解析
“剪”指剪切動作(如剪裁、剪除),“削”指用刀具去除表層(如削皮、削鉛筆)。組合後可能表示通過剪切和削除的方式對物體進行加工或簡化,例如手工制作中的材料處理。
可能的誤寫或方言
專業領域術語
在特定行業(如機械加工、園藝)中,可能存在組合術語,但更常用“切削”“修剪”等規範表達。
建議提供更多使用場景或确認詞彙準确性,以便進一步分析。若需标準詞彙解釋,可補充說明具體領域或語境。
愛惜羽毛哀诏案首八寸三分帽子話百合扳莊庇讬持算催儹大赉蛋白道禁到哪座山裡唱哪個歌訪尋風射哥倫比亞大學過界瞽妄紅糁侯不皇基華月回二惛謬翦草除根郊祀歌急忙忙霁月絶峯饋運落作米已成炊膜拜慕尼黑政策腦疽黏液性水腫農家子濃抹淡妝飄風驟雨破璧譴責清雅繞殿雷人雲亦雲色筆射合深怪繩一戒百詩朋酒友雙魚洗宿債天高皇帝遠聽隨推幹就濕托铎秃人踠蹏萬年吉地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