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夜晚燃燭。指老年。 清 唐孫華 《次韻黃忍庵宮贊病中雜詠》之二:“焫燭光陰堪愛惜,強從六藝恣畋漁。” 楊樹達 《<積微居金文說>自序》:“俾餘於焫燭餘年有所進益,雖百朋之錫,何以過之。”參見“ 炳燭 ”。
“焫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拼音為ruò zhú(注音:ㄖㄨㄛˋ ㄓㄨˊ),本義指“夜晚燃燭”,後引申為比喻老年時光。這一用法常見于古典文獻,強調晚年仍珍惜光陰、堅持學習或創作。
2. 字義分解
3. 引證與用法
清代唐孫華在詩中寫道:“焫燭光陰堪愛惜,強從六藝恣畋漁”,表達對晚年時光的珍視。現代學者楊樹達也曾在自序中以“焫燭馀年”形容自己年老仍緻力學術的狀态。
4. 相關典故
該詞與成語“炳燭之明”關聯,均化用“燃燭照明”的意象,暗喻晚年勤學不倦(參見《說苑·建本》中“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現代使用提示
“焫燭”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學或學術著作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比喻義。
《焫燭》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用火點燃蠟燭,使其燃燒。
《焫燭》的部首是火部,由兩個筆畫組成。
《焫燭》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據考證,它最早出現在《紅樓夢》這部古代文學巨著中,用來形容男主角賈寶玉心情低落時的畫面。
《焫燭》的繁體字是「燦燭」。
在古時候,漢字《焫燭》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古代材料,我們對于其古時候寫法的了解并不詳盡。
1. 恭敬地給祖先們的牌位焫燭。
2. 她在深夜中焫燭看書。
1. 焫焰:形容火焰旺盛的狀态。
2. 焫紅:形容火焰呈現橙紅色的狀态。
1. 點燃:指用火柴、火把等使物體開始燃燒。
2. 燃燒:指物體在火焰燃燒下釋放出能量。
熄滅:指用手或其他方法将火焰撲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