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着邊際,不合常理;近乎荒誕,沒有根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騶衍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 羅根澤 《諸子考索·晚周諸子反古考·商君書》:“餘所以謂層疊而上之古史階段,至道家陰陽家而突飛猛進者,非僅以兩家之好為荒唐之言,與閎大不經之語也,尚有事實之證據在。”亦作“ 閎侈不經 ”。 章炳麟 《訄書·平等難》:“揉曲木者,不得不過其直,恣言至其極,則以為鷇卵毛鱗,皆有佛性,其冥極亦與人等。此特其左證之義,覬以齊一四類,而閎侈不經,以至於濫,有牛鼎之意焉。”
“闳大不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詳細解釋:
指不着邊際、不合常理,常用來形容言論或觀點近乎荒誕、缺乏根據。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強調内容的誇張與脫離實際()。
源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原文提到戰國時期陰陽家驺衍(鄒衍)的學說:“其語闳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司馬遷以此評價鄒衍的學說宏大卻缺乏常理依據,需從小處驗證再推演至無限()。
與“闳侈不經”“怪誕不經”“誕妄不經”等成語含義相近,均指不合邏輯、脫離現實()。
該詞結構為聯合式,可作謂語或定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常見于文史類文本中對古代思想的批判性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成語詞典。
闳大不經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不符合常理、不合情理的狀态。
闳(門首、八筆畫)、大(大首、三筆畫)、不(一字首、四筆畫)、經(米首、八筆畫)。
《闳大不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闳大為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物,他以不合邏輯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後來人們就以“闳大不經”來形容那些說話行為反常的人。
闳大不經(繁體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資料,闳大不經在古代常用的寫法為闳大不經。
他的行為舉止實在是闳大不經,讓人難以理解。
組詞:闳大、不經、不闳大經。
近義詞:荒唐、怪異、離奇。
反義詞:合理、正常、合情合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