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撒貨 ”。亦作“ 撒活 ”。1.蒙古語。即撒花。多引申指以飲食款客或喂飼驢馬。 元 楊瑀 《山居新語》:“都城豪民,每遇假日,必有酒食,招緻省憲僚吏翹傑出羣者款之,名曰撒和。凡人有遠行者,至巳、午時,以草料飼驢馬,謂之撒和,欲其緻遠不乏也。”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安排下飯,撒和了馬,等哥哥回家。”《西遊記》第七八回:“我們且進驛裡去,一則問他地方,二則撒和馬匹,三則天晚投宿。”《西遊記》第七三回:“一則進去看看景緻,二來也當撒貨頭口。”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郵政·喂養》:“盛夏拌以水麩,撒和之。”《醒世姻緣傳》第三八回:“到了 龍山 ,大家住下吃飯,撒活頭口。”
(2).指休息或調停。 明 湯顯祖 《牡丹亭·歡撓》:“便開呵須撒和,隔紗窗怎守的到參兒趖!”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圓駕》:“便閻羅 包老 難彈破,除取旨前來撒和。”參見“ 撒花 ”。
“撒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來源分析:
蒙古語演變:
“撒和”源自蒙古語“撒花”(意為禮物或饋贈),後引申為用飲食款待客人或喂飼驢馬。例如元代文獻記載,長途旅行時在中午用草料喂馬稱為“撒和”,以确保牲畜體力充足。
休息與調停:
明代《牡丹亭》等文學作品中将“撒和”用于表示休息或調解糾紛的場景,如“須撒和”即指需要暫停争執、緩和氣氛。
“撒和”的核心含義集中于款待/喂馬和休息調停,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現代引申義建議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適用性。
撒和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為祝福、吉祥、愉快。它也可以用作問候或表達喜悅的感歎詞。
撒和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禾(禾),它共有8個筆畫。字形上,拆分部首代表了“手持禾谷”的動作,寓意着豐收和祝福的象征。
撒和這個詞語的來源尚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演劇中,特别是徽劇中的一個戲曲人物,人稱撒和。因此,這個詞在方言中逐漸常用來表示祝福和歡樂。
在繁體字中,撒和的寫法為撒和,即在字的右側有一個額外的部分。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撒和的字形略有不同。它以手作為偏旁,下面是一個禾字頭。整個字形給人一種祝福豐收的感覺。
例句:
1. 祝你生日快樂,撒和撒和!
2. 他取得了好成績,讓我們一起撒和慶祝一下吧!
3. 撒和康冰攜手合作,為觀衆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
組詞:撒謊、和平、祝和、撒嬌、祝福等
近義詞:康樂、歡騰、喜慶
反義詞:不祥、不幸、不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