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憫恻的意思、憫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憫恻的解釋

哀憐。 唐 李德裕 《遣王會等安撫回鹘制》:“已知新立可汗,寓居塞下,告窮請命,未有所歸,每念艱危,載深憫惻。” 宋 王谠 《唐語林·賢嫒》:“上亦憫惻,遂罷戲而免 阿布思 之妻。” 嚴複 《道學外傳》:“以錢財為上帝,以子孫為靈魂,生為能語之馬牛,死作後人之僵石,憫惻不暇,安用譏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憫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n cè,其核心含義為哀憐、憐憫,常用于表達對他人遭遇的深切同情。以下從詞義解析、用法及文獻例證等方面詳細說明:


一、詞義解析

  1. 構成與基本義

    • “憫”本義為哀憐、憂愁(如“憐憫”“憫默”),;“恻”指悲痛、同情(如“恻隱”)。二者組合後,強調因他人不幸而産生的深切同情與哀傷。
    • 綜合多部詞典解釋,“憫恻”可理解為因感同身受而生的哀憐之情。
  2.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哀憐、憐憫、恻隱。
    • 反義詞:冷漠、無情(需根據語境推斷,未明确見于搜索結果)。

二、用法與文獻例證

  1. 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 唐代李德裕《遣王會等安撫回鹘制》提到“每念艱危,載深憫惻”,表達對邊疆困境的同情。
    • 宋代王谠《唐語林·賢嫒》記載唐玄宗因憐憫而赦免罪臣之妻:“上亦憫惻,遂罷戲而免阿布思之妻”。
    •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中亦有用例,如“必興憫恻”,指對他人衰厄的感傷(注: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2.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嚴複在《道學外傳》中以“憫惻不暇”批判功利主義,暗含對人性異化的痛惜,顯示該詞亦可表達對精神困境的悲憫。


三、總結

“憫恻”多用于書面語,側重情感層面的深切共情,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其核心情感既包含對具體苦難的同情(如戰亂、貧困),也涵蓋對人性或時代的反思。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世說新語》等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憫恻》這個詞的意思

《憫恻》是一個古文詞語,意思是對他人的痛苦和不幸感同身受,表達出對他人遭受苦難的同情和憐憫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憫恻》這個詞的部首是心部("⺗"),其中"⺗"表示了與情感相關的含義。按照筆畫來拆分,"憫"字共有10畫,"恻"字共有8畫。

來源

《憫恻》最早出自于《詩經·小雅·鹿鳴》一篇。詩中有句“鹿鳴食野,蜩聲悲于林。”其中“蜩聲悲于林”表達了對小蟬在林中悲鳴的同情之情,後來用來形容悲天憫人的情感,成為一個獨立的詞語。

繁體

《憫恻》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憫惻」。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古時候漢字"憫"的寫法是偏旁部首在上,心字旁在下。而古代漢字"恻"的寫法則是心旁在上,曷字旁在下。

例句

他對哥哥遭受不幸的遭遇感到非常《憫恻》。

組詞

可以組成的詞語有:憫念、憫恻心生、憫恻同情。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憐憫、同情、憐惜、悲憫。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冷漠、無情、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