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緩師的意思、緩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緩師的解釋

延遲出兵。《左傳·文公七年》:“既不受矣,而復緩師, 秦 将生心。”《宋史·太祖紀三》:“ 江南主 貢銀五萬兩、絹五萬匹,乞緩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五·徐铉》:“ 南唐 以 徐鉉 使北,請緩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緩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延遲出兵,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軍事外交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拆解

    • 緩:指遲緩、推遲,如“緩期”“緩兵之計”。
    • 師:此處指軍隊,如“出師”“班師”。
      組合後意為延緩軍隊行動,即推遲出兵時間。
  2. 綜合釋義
    指在軍事行動中故意拖延出兵,常見于戰争談判或戰略調整場景。例如,弱勢方通過進貢財物請求敵方暫緩進攻。


二、曆史用例

  1. 《左傳·文公七年》
    記載秦國因未受禮遇而延遲出兵,導緻對方産生疑慮。
  2. 《宋史·太祖紀三》
    南唐後主李煜曾獻銀絹,請求宋太祖暫緩進攻。
  3. 清代《池北偶談》
    提及南唐遣徐铉出使北宋,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延緩宋軍攻勢。

三、應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需更權威的釋義,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左傳》《宋史》等原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緩師的意思

《緩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對待教師或老師時采取緩慢、遲緩的态度或行動。具體來說,它指的是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傾聽老師的指導、尊重教育者的意見的行為方式。

緩師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緩師》由兩個部首組成:缶(fǒu)和首(shǒu)。缶是指酒器的容器,意味着靜止和安定;首是頭部的意思,表示重要的事務。它的總筆畫為17畫。

緩師的來源

《緩師》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其中孔子說過:“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述而》)。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聽取教師的指導和教誨,我們可以獲得到底、純粹的教育效果。

緩師的繁體

《緩師》的繁體字為「緩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緩師」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緩師的例句

1. 父母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問題,成為他們最好的緩師。

2. 學生應該對老師的教誨虛心聽取,做一個好的緩師。

緩師的組詞

緩師并沒有固定的組詞形式,它通常獨立出現。

緩師的近義詞

尊師、敬師、恭師、聽師

緩師的反義詞

抗師、拒師、不敬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