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毒刺刺人的蠍子。比喻可怖的事或狠毒的人。 明 徐複祚 《投梭記·哭友》:“賊臣竄竊,毒如螫蠍。若不同謀,何從涕泣。” 明 徐複祚 《紅梨記·托寄》:“他意似虺蛇,毒似螫蠍,上方劍請為君蚤決。”
“螫蠍”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心機深沉、陰險狡詐之人,或比喻狠毒可怖的事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螫蠍”字面指用毒刺攻擊的蠍子,引申為形容表面看似無害,實則暗藏惡意的人或行為。其核心特質是“陰險毒辣”,常與“虺蛇”(毒蛇)并提,強調危險性和隱蔽性。
該詞源自蠍子的生物特性——常潛伏暗處發動緻命攻擊,後借指人性中的陰險特質。明代戲曲家徐複祚在《投梭記·哭友》中寫道:“賊臣竄竊,毒如螫蠍”,以批判奸臣的狠毒。
明代《紅梨記·托寄》中亦有:“他意似虺蛇,毒似螫蠍”,進一步強化了其與毒蛇并列的負面形象。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用例,可參考《投梭記》《紅梨記》等明代戲曲文本。
《螫蠍》(shì xiē)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一種有毒的節肢動物,與蠍子相似,它的尾部有顆含有毒液的刺,能夠用來防禦和捕食。
《螫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蟲字旁,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邊的部分是蟲字旁的一種變形,表示蠶蛾類的昆蟲,右邊的部分是肅字旁,表示靜止安詳的樣子。
按照筆畫計算,螫字總共有12畫。
《螫蠍》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意思是毒蟲。現代常用字為“蛳”,在繁體字中寫作“螫”。
在古代,螫字的寫法稍有不同。早期的寫法将螫分成兩部分:首先是上面的蟲字旁,下面是舌字旁,表示毒液從刺上噴出。後來,隨着字形演變,螫字的下部變為肅字旁,表示刺的形狀。
1. 走在森林裡,小心不要踩到螫蠍。
2. 他被螫蠍刺傷了,需要盡快就醫。
螫蠍河、螫蠍毒液、螫蠍防護
蠍子、毒蠍、刺蠍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