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殷 周 時我國西北部族名。《詩·小雅·采薇序》:“ 文王 之時,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難。” 鄭玄 箋:“ 昆夷 , 西戎 也。”
(2).泛指西北方少數民族。 唐 李德裕 《扶風馬公神道碑銘》:“帝欲 昆夷 即序,士馬無譁。” 宋 沉括 《謝将士曲珍已下授官表》:“念四牡之駕,行釋 昆夷 之憂;微一日之勞,遽蒙 東山 之閔。”
“昆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古代部族名稱
指殷周時期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屬于西戎的一支。其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天的陝西泾渭流域一帶,常與中原王朝發生沖突()。例如,《詩經·小雅》提到:“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說明周文王時期曾面臨昆夷的威脅。
泛指西北少數民族
在唐代以後的文獻中,“昆夷”逐漸演變為對西北遊牧民族的泛稱。如李德裕《扶風馬公神道碑銘》中“帝欲昆夷即序”即指安撫西北民族()。
經典文獻記載
詞義擴展
部分文獻(如)提到“昆夷”作為成語表示“兄弟和睦”,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主流仍以部族名為核心含義。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後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曆史詞典(來源:)。
昆夷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日”和“戈”兩個部首,共有8個筆畫。它的出處可追溯到《史記·春秋書·鄒陽列傳》:“霍甲見鄒陽之師,曰:‘昆夷勝也’。”此處用意為昆夷指勇猛善戰的人民。
昆夷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崑夷」。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不同于現在,往往采用了更加複雜的結構。昆夷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昆夷」,其中的「戈」單獨形成一個字,代表戰争、武器等含義。
1. 他們是昆夷,勇猛無敵,對抗外敵時總是能夠取得勝利。
2. 那支昆夷部隊在戰場上戰鬥力十分強大。
1. 昆夷之國:指勇猛善戰的國家。
2. 昆夷行為:指勇猛善戰的行為。
昆夷的近義詞可以是:勇敢、英勇、強悍。
昆夷的反義詞可以是:膽怯、懦弱、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