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水流流經曲處則旋繞而過。《大戴禮記·勸學》:“夫水者……淺者流行,深淵不測,似智;弱約危通,似察,受惡不讓,似貞。” 王聘珍 解诂:“《説文》雲:‘弱,橈也。’謂橈曲也。約,纏束也,言水之旋繞也。危,險,通,達也。弱約危通者,謂水流於曲處則繞之,危地皆能達。”
“弱約”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使用場景區分:
一、自然現象描述(主流解釋) 指水流遇到彎曲河道時,因力量減弱而旋繞通過的現象。該釋義源自《大戴禮記·勸學》的經典描述:“弱約危通,似察”,意為水流在彎曲處(弱)會纏繞繞行(約),遇到險阻仍能通達。這種用法多用于古文或地理學描述。
二、約定約束力薄弱(較少見用法) 部分現代資料将其解釋為成語,由“弱”(力度不足)和“約”(約定)組成,表示約束效力不足、易被破壞的協議或規則。但此用法缺乏權威古籍支撐,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建議注意:在學術或正式文本中,建議優先采用第一種“水流繞曲”的經典釋義;若涉及現代約定場景的比喻用法,需結合上下文明确語義。
弱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弱和約。
弱:部首為弓,筆畫數為11。
約:部首為纟,筆畫數為7。
弱約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出現在《史記·六國年表》中,指的是諸侯的盟約不穩固。後來,《漢書·五行志》中将其解釋為弱小和脆弱的意思。
弱約的繁體寫法為「弱約」。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弱約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同樣的部首和筆畫組成。
1. 弱約的關系容易被挑戰。
2. 我們之間的約定沒有戰勝時間的弱約。
3. 面對危機,他們決定加強弱約的防線。
1. 弱小:指弱弱的、薄弱的。
2. 約定:指事先達成的共識或協議。
3. 弱者:指力量、能力較弱的人。
脆弱、不堪一擊、虛弱
強大、堅強、穩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