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替訛亂。《晉書·輿服志》:“禮業凋訛,人情馳爽,諸侯征伐,憲度淪亡。”《隋書·高祖紀下》:“至於四時郊祀之節文,五服麻葛之隆殺,是非異説,踳駁殊塗,緻使聖教凋訛,輕重無準。” 唐 陸贽 《請許台省長官舉薦屬吏狀》:“蓋由賞鑒獨任於聰聽,搜擇頗難於公舉,但速登延之路,罕施練覈之方,遂使先進者漸益凋訛,後來者不相接續。”
“凋訛”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iāo é,主要用于描述事物或制度的衰敗、混亂狀态,尤其強調因錯誤或訛亂導緻的衰替。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語 | 側重點 | 示例場景 |
---|---|---|
凋訛 | 衰敗+訛亂(雙重原因) | 禮制因訛傳而崩壞 |
衰替 | 單純衰敗 | 王朝更疊的必然趨勢 |
舛駁 | 雜亂無章 | 文獻記載的矛盾與錯亂 |
“凋訛”強調因錯誤或混亂導緻的系統性衰敗,多見于曆史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晉書》《隋書》等典籍。
《凋訛》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因為錯誤的推測、使人誤會或誤導他人。它形容言辭不準确,内容不真實。這個詞常用來形容謠言、謊言等誤導他人的情況。
《凋訛》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凋”和“訛”。
“凋”字的部首是“冫”,它表示在字的左側有一個“冰”字頭。這個字一共有12個筆畫。
“訛”字的部首是“言”,它表示在字的左側有一個“言”字頭。這個字一共有9個筆畫。
《凋訛》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這本古籍。在簡化字的語境下,我們使用的是簡體字,沒有繁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凋字和訛字的寫法略有不同。
凋字的古代寫法把字頭冰縮小,放在字形的右上方。訛字的古代寫法字頭言放在字的右下方。
1. 他故意對我說了一個凋訛,讓我誤會了他的意圖。
2. 這個消息傳得太快,已經發生了凋訛變成了一個完全錯誤的信息。
組詞:凋謝、傳訛、凋落、訛誤。
近義詞:謠言、謊言、虛假、誤導。
反義詞:真實、真相、正确、清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