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焚如的意思、焚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焚如的解釋

(1).謂火焰熾盛。亦指火災或戰事。《易·離》:“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晉 陶潛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定陵兆應》:“丁未以後,諸郡焚如之禍,相仍不絶。” 清 趙翼 《拟老杜諸将之作》詩:“露布頻聞奏捷書,揭竿隳突益焚如。”

(2).古代把人燒死的酷刑。《漢書·匈奴傳下》:“ 莽 作焚如之刑,燒殺 陳良 等。”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焚如、死如、棄如者,謂不孝子也。不畜於父母,不容於朋友,故燒殺棄之, 莽 依此作刑名也。”《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喪亂以來, 漢氏 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病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焚如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字源與基本義

“焚如”為古漢語複合詞,由“焚”(燃燒)與“如”(助詞,表狀态)構成,本義指火焰熾盛的狀态。其核心含義源于《易經·離卦》九四爻辭:“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此處“焚如”形容火勢猛烈,象征災禍突發㊟¹。

二、引申義與典源

  1. 刑罰名稱

    指焚燒處死的酷刑。《漢書·匈奴傳》載:“莽作焚如之刑,燒殺陳良等。”顔師古注:“焚如,謂火炎之盛,取此刑名。”即王莽以“焚如”命名火刑,取其“烈火焚身”之意㊟²。

  2. 災難象征

    古籍中多喻指戰亂或毀滅性災禍。如《舊唐書·李密傳》以“俄而滄溟焚如”形容隋末動蕩,暗喻社稷傾覆如烈火燎原㊟³。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焚如”屬書面語,多見于引用典籍或文學創作,強調極端毀滅或慘烈景象。例如:“戰火焚如,山河失色。”


參考資料來源

  1. 《周易正義》(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離卦爻辭釋義。
  2. 《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東漢·班固),王莽改制相關記載。
  3. 《舊唐書·卷五十三·李密傳》(後晉·劉昫),隋末戰亂描述。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焚如”詞條釋義及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焚如”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和來源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火焰熾盛或災禍

    • 本義指火焰猛烈燃燒的狀态,常引申為火災或戰亂引發的破壞性場景。例如《易經·離卦》中“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形容火勢迅猛,帶來毀滅性後果。晉代陶潛詩句“炎火屢焚如”則用此意描繪自然災害的肆虐。
  2. 古代酷刑

    • 指将人燒死的刑罰,最早見于王莽時期的記載。《漢書·匈奴傳》提到“莽作焚如之刑,燒殺陳良等”,顔師古注引如淳解釋,此刑用于懲罰不孝子等重罪者。三國時期《魏志·文帝紀》也提及焚燒陵墓的行為類似“焚如之刑”。

二、曆史與文獻例證

三、總結

“焚如”兼具自然現象與人文制度的雙重含義,既體現古代對火災、戰禍的具象描述,也揭示了刑罰制度的殘酷性。其詞義演變與曆史背景緊密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筆虎碧綠筆掃千軍不世之業廁迹長慮後顧沉穩呆氣大吏刀镮東鄉二荀法物奉辭風尚蜂擁蟻聚分野高矮觥飯不及壺飧工資标準龜主國門果膳汗酒河蝦圖喝盞戶長嘉句見義勇爲交當腳心朝天九傧訣法遴簡冒禁倪齒牌刀跑風片鱗隻甲撲蝶會颀甫覃訏神思恍惚視綫收祲衰叔熟記樹旌疏食司機嗣適糖稀陶融讨正無町畦陷敗香蓋鑲銅木鞋陷落西方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