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歌鼓的意思、歌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歌鼓的解釋

(1).歌唱并擊鼓。亦指歌聲和鼓聲。《漢書·禮樂志》:“ 巴 俞 鼓員三十六人,歌鼓員二十四人。” 晉 潘嶽 《笙賦》:“縈纏歌鼓,網羅鐘律。” 唐 李白 《邯鄲南亭觀妓》詩:“歌鼓 燕 趙 兒, 魏 姝弄鳴絲。” 宋 蘇轼 《和子由踏青》:“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鳥鳶馴。”

(2).歌唱伴奏所用之鼓。《舊唐書·音樂志一》:“人數并依八佾,乃量加簫、笛、歌鼓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歌鼓是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與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核心指歌唱與擊鼓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常見于古代禮儀、宴飲及民間活動中。以下為權威辭書釋義及文化背景分析:


一、字義解析

  1. 《說文解字》釋為“詠也”,本義為有旋律的吟唱。《禮記·樂記》載:“歌,詠其聲也”,強調以聲傳情。

  2. 《說文解字》稱“擊鼓也”,初指打擊樂器,後引申為敲擊動作。《周禮·地官》記“鼓人掌教六鼓”,凸顯其禮儀功能。

    “歌鼓”并列,構成動賓聯合結構,表示“歌唱并擊鼓”的綜合性藝術行為(《漢語大詞典》第七卷)。


二、典籍中的文化意涵

  1. 禮儀典制

    《周禮·春官》載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歌鼓《南》”,表明歌鼓是周代禮樂制度的組成部分,用于祭祀與教化。

  2. 宴飲娛樂

    漢代張衡《南都賦》“坐南歌兮起鄭舞,白鶴飛兮繭曳緒”描繪宴席中歌鼓并作的場景,反映其娛樂功能(《昭明文選》卷四)。

  3. 民間風俗

    《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禦田祖”印證先秦農祭時以歌鼓娛神的民俗傳統(《毛詩正義》卷十四)。


三、權威辭書定義


四、文化演變

“歌鼓”自周代禮樂至漢唐宴樂,逐漸從儀式性活動轉向世俗娛樂。唐宋詩詞中如白居易《琵琶行》“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雖未直用“歌鼓”一詞,但延續了歌樂鼓器并奏的意象傳統,體現藝術形式的延續性。


結論:歌鼓是以聲樂(歌)與打擊樂(鼓)為核心的綜合表演形式,根植于古代禮樂文化,兼具宗教、教化與娛樂功能,是中華傳統音樂史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歌鼓”是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歌唱并擊鼓,或泛指歌聲與鼓聲的結合

2.用于歌唱伴奏的鼓

補充說明

“歌鼓”在古代文獻中常與禮樂、宴飲場景相關,如宋代蘇轼《和子由踏青》中“歌鼓驚山草木動”,既指鼓聲也烘托了節慶氛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詩句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愛譽白道倍稱不分皂白測定出芽生殖坻穨東方彙理銀行多元函數耳風廢滅鳳靡鸾吪分國扶傷跟趟兒關聯估堆兒孤卿嚎啕紅衰翠減花間四友忽兒挢拂交縷矜能集市駿波虎浪扣請老醬棚厲害苓龜絡石緑瓷履端麻蛋哪達逆夷旁仄破走棄井清挺宂龊軟半潤溽若不勝衣三闾沙度扇車上清童子山樓沈藴市調示世堂鼓田塝文化學溫信武把子霞牕哮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