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ing of age at 20]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但體還未壯,所以稱做弱冠,後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二十曰弱,冠。——《禮記·曲禮》
弱冠異柔翰,卓荦觀群書。——左思《詠史》
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恸。——清· 袁枚《祭妹文》
隻有一個書生,年方弱冠,尚未娶妻。——《二刻拍案驚奇》
古時以男子二十歲為成人,初加冠,因體猶未壯,故稱弱冠。《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孔穎達 疏:“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後遂稱男子二十歲或二十幾歲的年齡為弱冠。《漢書·叙傳下》:“ 賈生 嬌嬌,弱冠登朝。” 晉 左思 《詠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羣書。” 唐 劉知幾 《史通·自叙》:“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於是思有餘閑,獲遂本願。” 宋 錢易 《南部新書》癸:“ 章 幼時為 照 所重,言其官班位望,過於其父, 章 弱冠,父為娶妻 李氏 女。” 明 高啟 《顧榮廟》詩:“弱冠遊 洛 師,已蒙南金賞。” 劉紹棠 《花街》:“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大司務的小兒子年方弱冠得了水臌,吃了一陣子敗鼓皮丸,一命嗚呼。”
“弱冠”是中國古代對男子年齡階段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弱冠”原指男子20歲舉行的成人儀式,源自《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此時男子雖已加冠(戴成人帽子),但因身體尚未完全強壯,故稱“弱冠”,後泛指20歲或二十歲出頭的年紀()。
冠禮的意義
古代男子二十歲時需行冠禮,将頭發盤成發髻并戴冠,象征成年并具備社會義務()。《禮記·冠義》稱其為“禮之始也”,是人生重要轉折點()。
“弱”的由來
因二十歲男子體格未達壯年狀态,古人以“弱”表示其年少特征()。
古人認為弱冠期應注重心性培養而非過早承擔重責,如提倡“三十而娶”()。此階段也被視為學習、積累能力的黃金時期,如左思《詠史》詩句“弱冠弄柔翰,卓荦觀群書”即體現了這一理念()。
詳細内容可查看《禮記·曲禮上》及相關古籍()。
《弱冠》是一個成語,意為年輕人二十歲的時候。在古代中國,男子二十歲時正處于剛剛成年的年齡,被認為還不算完全成熟,因此稱之為《弱冠》。
《弱冠》的部首是弓(gōng)字旁,表示與弓相關的意思。它總共有6個筆畫。
《弱冠》最早出現在《孟子》這本古代經典著作中。在書中,孟子對年輕人作品的評價時使用了這個成語,逐漸成為流傳下來的成語。
《弱冠》的繁體字是「弱冠」。
根據古代的《說文解字》所記載,古時候寫《弱冠》也有一些變體,其中弓字旁可能表現為更簡潔的形式。
他年方弱冠,已經成為了一位著名的畫家。
弱冠之年、弱冠少年。
及笄之年、二十出頭、成年初期。
強冠之年、花甲之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