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驕縱不遜。 宋 範仲淹 《讓觀察使第一表》:“臣輩豈不鑒前代将帥驕亢之禍。”《明史·左良玉傳》:“ 良玉 軍最強……以其驕亢難用,用 孔道興 代其偏将。” 清 唐甄 《潛書·抑尊》:“骨肉之間,驕亢襲成,是以養隆而孝衰,教疏而恩薄。”參見“ 驕伉 ”。
(2).形容熾烈炎熱。 明 何景明 《憂旱賦》:“二儀曠以弗交兮,陽驕亢而陰蒙。”
“驕亢”是由“驕”與“亢”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指向“傲慢、自大”的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驕”本義為馬壯健貌,引申為高傲、放縱;“亢”原指人頸項,後衍生出“高傲”“剛強”等義,如《左傳·宣公十三年》中“剛而亢”即表此意。二字疊加使用,可形容人過度自信、淩駕于他人的态度,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評點文人“驕亢虛憍,恃才妄作”,即指其恃才傲物的性格弊端。
從語義演變看,“驕亢”多用于描述負面性格特征,與“謙遜”“恭謹”形成反義關系。其近義詞包括“驕矜”“倨傲”等,但“驕亢”更強調因過度自信導緻的言行失度。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評論或曆史文獻分析中,例如研究古代帝王性格時,會引用“驕亢失群臣之心”等表述。
“驕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主要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人性格傲慢、放縱且不謙遜,常見于曆史文獻對人物或軍隊的負面評價。例如:
形容氣候極端炎熱或陽光強烈,多用于文學作品。例如:
如需查看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敗名白象北珠璧房比例冰人不抵讒陷吃飯家夥尺鐵刺兵賜憐丹翹搭赸抵鬥凍土富商大賈公營歸飛顧盼生姿還官韓子恒等式何與宏材大略鴻祯獲鹵剪靛花姜牙價銀勁翮近情極切懼詟來之不易蘭膏郎巾零星離任龍浔魯樸蔫呼呼龐赜配藜便人殍殕惸嫠三科九旨詩友樹膠渟淵剔莊貨蓊蘙無所事事遐劫小晌午夏卿狎玩謝時稀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