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弱冠的意思、弱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弱冠的解释

[coming of age at 20]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

弱冠异柔翰,卓荦观群书。——左思《咏史》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清· 袁枚《祭妹文》

只有一个书生,年方弱冠,尚未娶妻。——《二刻拍案惊奇》

详细解释

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 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汉书·叙传下》:“ 贾生 娇娇,弱冠登朝。” 晋 左思 《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羣书。”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於是思有餘闲,获遂本愿。”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 章 幼时为 照 所重,言其官班位望,过於其父, 章 弱冠,父为娶妻 李氏 女。” 明 高启 《顾荣庙》诗:“弱冠游 洛 师,已蒙南金赏。” 刘绍棠 《花街》:“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大司务的小儿子年方弱冠得了水臌,吃了一阵子败鼓皮丸,一命呜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弱冠"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年龄称谓,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该词由"弱"与"冠"两个语素构成,"弱"指男子体魄尚未完全强健,"冠"指行冠礼的仪式。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三次加冠分别使用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象征获得治人、参政、祭祀的权利。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弱冠"主要有三重含义:①特指男子二十岁年龄节点,《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指代"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②引申为青年阶段的代称,如《辞海》解释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③文学作品中常借指初入社会的青年才俊,如《后汉书·胡广传》载"终贾扬声,亦在弱冠",突显年少有为的意象。

该词在语用层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多用于正式文书和礼制记载,现代则常见于历史研究、文学创作及典章制度解说等语境。与"而立""不惑"等年龄称谓不同,"弱冠"专指男性成年礼的特定节点,不适用于女性年龄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弱冠”是中国古代对男子年龄阶段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弱冠”原指男子20岁举行的成人仪式,源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此时男子虽已加冠(戴成人帽子),但因身体尚未完全强壮,故称“弱冠”,后泛指20岁或二十岁出头的年纪()。


二、仪式背景

  1. 冠礼的意义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需行冠礼,将头发盘成发髻并戴冠,象征成年并具备社会义务()。《礼记·冠义》称其为“礼之始也”,是人生重要转折点()。

  2. “弱”的由来
    因二十岁男子体格未达壮年状态,古人以“弱”表示其年少特征()。


三、使用范围与限制


四、补充说明

古人认为弱冠期应注重心性培养而非过早承担重责,如提倡“三十而娶”()。此阶段也被视为学习、积累能力的黄金时期,如左思《咏史》诗句“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即体现了这一理念()。


参考资料

详细内容可查看《礼记·曲礼上》及相关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悲从中来槟椥簿记不一端裁使充罗倒缴倒屧道隅垫洳雕鸢调直鼎彝端慧梵宫根固割宅瓜皮帽海量合脊横延和释昏翳讲聚浇堕计出无奈借拟井椁镜凈夸父逐日款燕揽载离方緑莹莹谟典内禁鸟伸泥垣宫女身呕泄飘泛频繁跂蹻嶔岑山齐年生忍耻含垢若敖之鬼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誓要数点説笑遂贤锁阳台踢荡王枋旺盛帏幔韡晔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熙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