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蒿裡》和《薤露》,古挽歌名。亦借指死亡。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戊子餘入 閩 時,客以其詩來,予悲其蒿露,謂客曰:‘餘任其葬,子任其詩。’”
“蒿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古代文化,以下是詳細解釋:
“蒿露”是《蒿裡》和《薤露》兩首古挽歌的合稱。這兩首樂府詩均為喪葬時所用,表達對逝者的哀悼。《蒿裡》多用于士庶百姓,而《薤露》則用于王公貴族。因此,“蒿露”也引申為死亡的代稱。
現代漢語中,“蒿露”一詞較為罕見,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借指死亡或哀悼之情。需注意與“青蒿露”(一種中藥制劑)區分,後者指菊科植物青蒿蒸餾後的液體,用于退熱、清暑等。
“蒿露”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及文獻用例理解。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醫學解釋,可參考《書影》或《中國醫學大辭典》。
《蒿露》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秋天草地上早晨的露水。蒿露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分别是“蒿”和“露”。蒿是一種常見的野生草本植物,而露則表示露水。因此,《蒿露》的意思就是蒿草上的露水。
《蒿露》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蒿(草字頭,8畫):艹(草字頭,3畫)+艹(草字頭,3畫)+ 卩(鈎,2畫)
露(雨字旁,13畫):雨(8畫)+ 蔔(3畫)+ 彡(3畫)
蒿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作品中,如唐代白居易的詩歌中經常出現。繁體字“蒿露”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仍然廣泛使用,與簡體字“蒿露”同義。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以《蒿露》為例,古時候的書寫形式為“薅露”。其中,“薅”采用“艹”(草字頭)+“艾”(艾字底)的組合,表示采摘蒿草;“露”與現代書寫形式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蒿露》的例句:
1. 晨光中,田野上的蒿露晶瑩剔透。
2. 秋天的早晨,蒿露凝重在鞋底。
3. 拂去莳草上的蒿露,我向前邁出堅定的一步。
以下是與《蒿露》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莳草、草地、露水、晨露、草原。
近義詞:晨露、朝露。
反義詞:冬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