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t sixes and sevens] 〈方〉∶指毫無條理,亂七八糟
屋子裡的雜物放得嘎七馬八,人都進不去
(2) 也作“嘎七雜八”
謂雜七雜八,形形色色。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七:“在這麼想到兒子的時候,他就嘎七馬八的買回一大堆食物,給他們倆吃。” 吳祖光 《闖江湖》第一幕:“碰見了那些嘎七馬八的 日本 腿子們就躲開,你是大姑娘了,可别惹他們。”
“嘎七馬八”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事物或場景毫無條理、雜亂無章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該成語指事物排列混亂、缺乏秩序,帶有明顯的口語化色彩。例如老舍在《駱駝祥子》中描述“買回一大堆食物”時用此詞,生動體現雜亂感。近義詞為“嘎七雜八”,英文可譯為“at sixes and sevens”。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gā qī mǎ bā(部分方言或語境中可能讀作gǎ qī mǎ bā),由“嘎七”和“馬八”兩個形容詞組合而成,前者強調無序,後者突出混亂,整體為聯合式結構。
用法與例句
補充說明
該詞屬中性成語,常見于北方方言(如北京話),多用于口語或文學描寫,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保留在詞典和方言研究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方言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具體語境。
《嘎七馬八》是一種俚語,用來描述某件事情或行為雜亂無章、混亂不堪的狀态。它代表了一種無序、雜亂的概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嘎七馬八》中的“嘎”部分,屬于“口”部首;“七”部分,屬于“一”部首;“馬”部分,屬于“馬”部首;“八”部分,屬于“八”部首。
“嘎”部分共有8畫;“七”部分共有2畫;“馬”部分共有3畫;“八”部分共有2畫。
來源《嘎七馬八》來源于民間口語,用來形容雜亂的場景或不合規範的情況。
繁體《嘎七馬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嘎七馬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中國,對《嘎七馬八》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語言和書寫形式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然而,目前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記錄或傳統使用方法。
例句1. 地震過後,房屋嘎七馬八地倒塌了。
2. 前一晚的派對場面嘎七馬八,一片狼藉。
組詞《嘎七馬八》沒有常用的組詞形式。
近義詞近義詞包括:雜亂、混亂、淩亂。
反義詞反義詞可以是:整齊、有序、井井有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