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畢卓的意思、畢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畢卓的解釋

晉 吏部郎 畢卓 ,常飲酒廢職。鄰舍釀熟, 卓 夜至其甕間盜飲,為人所縛,明旦視之,乃 畢吏部 。旋解縛,遂與主人飲甕側,緻醉而去。事見《晉書·畢卓傳》。後常以指嗜酒成癖的人。 北周 庾信 《答王司空饷酒》詩:“未能扶 畢卓 ,猶足舞 王戎 。” 宋 蘇轼 《白鶴峰新居》詩之二:“甕間 畢卓 防偷酒,壁後 匡衡 不點燈。” 明 劉兌 《嬌紅記》:“不覺的爛醉在佳人錦瑟邊,可知道 畢卓 在甕頭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畢卓(生卒年不詳),字茂世,是中國東晉時期著名的名士,以嗜酒放達、不拘禮法而聞名于世。其典故主要源于其任吏部郎時的轶事,成為後世文學中“酒狂”“醉吏”的典型意象。

一、人物身份與核心典故

  1. 官職背景:畢卓曾任東晉吏部郎(掌管官員選拔的職位),屬朝廷要職。
  2. 盜飲事件:據《晉書·畢卓傳》記載,畢卓因夜間盜飲鄰家酒窖中的酒醉倒,被主人當場捆綁。次日發現其為官員後釋放,主人設宴共飲至醉。此事成為其标志性典故,體現其“嗜酒忘形”的狂放性格。
  3. 名言志趣:畢卓曾言“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表達以酒為樂的人生哲學。

二、文學與文化象征

  1. “甕間眠”意象:後世以“畢卓卧甕”“吏部眠”等詞代指縱酒忘形之态。如白居易《家園三絕》:“應須學取陶彭澤,但委心形任去留。除卻醉來開口笑,世間何事更關身?”化用其典故。
  2. 詩酒狂客符號:李白《月下獨酌》中“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等詩句,暗含畢卓式的酒脫精神。
  3. 文化評價:畢卓被視為魏晉風度代表,其行為既被贊為“真率自然”,亦被批為“玩世渎職”,反映士大夫對仕隱矛盾的思考。

三、曆史文獻依據

主要記載見于正史與筆記:

四、引用參考

  1. 畢卓生平及盜飲事件,《晉書·畢卓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名言語錄考釋,《世說新語箋疏》,餘嘉錫箋注,中華書局。
  3. 文學化用分析,《全唐詩中的酒文化意象研究》,王立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注:古籍原文需查閱權威點校本,現代研究著作可參考學術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畢卓是東晉時期的曆史人物,其名字在後世文學中逐漸演變為具有特定文化寓意的典故。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曆史背景與人物生平
畢卓(字茂世)為東晉新蔡鮦陽(今安徽臨泉)人,曾任吏部郎。據《晉書·畢卓傳》記載,他因嗜酒常荒廢公務,甚至夜盜鄰家酒甕,被縛後主人發現是官員,反與之共飲至醉。此事成為其标志性轶事。

2. 文學意象與用法
後世常以“畢卓”借代嗜酒成癖之人,或形容狂放不羁的飲酒行為。例如:

3. 衍生典故與相關詞彙
畢卓的故事衍生出“甕間盜飲”“吏部眠”等表述,如杜甫詩“休為吏部眠”勸誡莫效仿其縱酒。另有“甕眠”“畢卓眠”等詞彙,均指醉卧或嗜酒行為。

總結
畢卓從曆史人物演變為文化符號,集中體現了古代文人對酒的态度——既批判其誤事,又欣賞其灑脫。這一形象在詩詞中反複出現,成為酒文化的重要注腳。

别人正在浏覽...

碑座本草标賣碧落黃泉黪衣叢滋大蟲道洽搭棚登延鵝池發胄服疇改轅膏粱纨褲鼓吻憨獃豪富橫紋肌何以家為環路鬟心講使簡彜晶餅禁诃九液克祚寬譬雷峯兩潘廉印領幹蘆哨緑文硭硝茂實梅龍沒爪蟹名山勝川年深日久逆氛強食千斤青虹輕迅啟上群幹讓與陝洛是古非今水晶釘泗石陶淵明天無絕人之路調撥價格危王吻舌巫山一段雲小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