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畢卓的意思、畢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畢卓的解釋

晉 吏部郎 畢卓 ,常飲酒廢職。鄰舍釀熟, 卓 夜至其甕間盜飲,為人所縛,明旦視之,乃 畢吏部 。旋解縛,遂與主人飲甕側,緻醉而去。事見《晉書·畢卓傳》。後常以指嗜酒成癖的人。 北周 庾信 《答王司空饷酒》詩:“未能扶 畢卓 ,猶足舞 王戎 。” 宋 蘇轼 《白鶴峰新居》詩之二:“甕間 畢卓 防偷酒,壁後 匡衡 不點燈。” 明 劉兌 《嬌紅記》:“不覺的爛醉在佳人錦瑟邊,可知道 畢卓 在甕頭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畢卓是東晉時期的曆史人物,其名字在後世文學中逐漸演變為具有特定文化寓意的典故。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曆史背景與人物生平
畢卓(字茂世)為東晉新蔡鮦陽(今安徽臨泉)人,曾任吏部郎。據《晉書·畢卓傳》記載,他因嗜酒常荒廢公務,甚至夜盜鄰家酒甕,被縛後主人發現是官員,反與之共飲至醉。此事成為其标志性轶事。

2. 文學意象與用法
後世常以“畢卓”借代嗜酒成癖之人,或形容狂放不羁的飲酒行為。例如:

3. 衍生典故與相關詞彙
畢卓的故事衍生出“甕間盜飲”“吏部眠”等表述,如杜甫詩“休為吏部眠”勸誡莫效仿其縱酒。另有“甕眠”“畢卓眠”等詞彙,均指醉卧或嗜酒行為。

總結
畢卓從曆史人物演變為文化符號,集中體現了古代文人對酒的态度——既批判其誤事,又欣賞其灑脫。這一形象在詩詞中反複出現,成為酒文化的重要注腳。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畢卓

畢卓(bì zhu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畢”和“卓”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畢”字的部首是“毛”,總筆畫為5;“卓”字的部首是“十”,總筆畫為8。

來源

《說文解字》中解釋,“畢”字是指完整、結束的意思,“卓”字是指高大、突出的意思。結合在一起,表示完美、出衆、突出的含義。

繁體

繁體字為“畢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關于“畢卓”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總的來說,字形依然保持了“畢”和“卓”的基本形狀。

例句

他的表演非常畢卓,赢得了觀衆的熱烈掌聲。

組詞

畢業、卓越、突出、卓有成效

近義詞

出衆、卓越、突出、超群

反義詞

平庸、普通、不突出、不出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